民国课本收藏价值吗?

农玺巍农玺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献言》中要求“恢复战前状态”,也就是恢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于是,从1946年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抗战前法币发行量约为3亿元,到1946年底已达2570亿元)取代此前发行的纸币和铜币,同时以“法币”兑换各敌伪政权发行的货币或黄金、白银。然而“通货膨胀”的魔咒就此降临——由于战争的消耗和巨额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的财政急剧恶化;而为了支付高昂的军费以及弥补财政亏空,国民政府只能不断地印发钞票,结果越印越多,越印物价就越高。

到了1948年末,随着内战的不断恶化,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败退,国民政府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此时,为了挽救危机,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连续五次发行金圆券,并限期内按法定比价兑换人民手中的银元和外币。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金圆券的发行简直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根本停不下来!

据统计,从1948年秋至1949年春,国统区的物价上升了约一倍,到1949年夏天,每月的通货膨胀率几乎都要达到20%。而在上海,到1949年5月,米价已经上升到过去最高价的近10倍,肉价升高的幅度更是超过米价的一倍多。 在此情况下,很多老百姓手里的钱很快就变得不值钱了——例如1948年10元法币还足够买1磅(约合0.45千克)面粉,但到1949年5月份,同样的10元钱就只能买到5盎司(约合150克)的面粉了! 而对于生活最为艰难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他们依靠微薄的薪水艰难地维持着生计,眼看着自己辛苦工作赚取的工资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纸币,这些纸币又迅速地贬值,这简直是让人痛彻心肺。于是很多人为了节约支出,不得不缩减自己的开销,甚至停止购买日常用品以避免现金支出的扩大;而有些家庭甚至出于对纸币无限发行的恐惧,主动地将手中的纸币兑换成金银首饰或是囤积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便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疯狂“印钞”的过程中,国民政府的信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人们再也不相信它所发行的纸币和债券了。正如郭沫若当时所描述的:“人民把首饰熔化了送到银行去换纸币,银行把这些纸币送进了印钞厂。”“纸堆成了山,可是钱买不到东西。纸币的信用跌倒了谷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