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牙有没有收藏价值?

植莲梅植莲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老虎牙的源头。 先秦时代,古人对虎这种动物就有所了解。如《楚辞·招魂》中有“猿狖之所居,故多山木”;《荀子·劝学》有“青衿之属,皆儒者也……麋鹿麇鹿,所谓林薮之人也……”等语。可见当时已有人饲养虎、猿,以及驯服未进的麋鹿和麇鹿。至汉朝时,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载:“匈奴俗,暮寝露宿,而牛马成群。”李陵在给汉武帝的奏书(汉书)中也提到:“匈奴人众虽少,然异旁部落,倍多于汉。”在西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已大量饲养虎、豹一类猛兽。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西北羌族、匈奴人屡屡南下侵扰中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人们流离失所。但就在这段动荡的岁月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驯养却有了较大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带来了自己饲养虎、豹的先进经验。同时这一时期的文人对虎、豹这一类动物的诗文著述也有很多,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也有较详细的描述。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们开始致力于享受生活。在宫廷之中,就有专门圈养狮、虎供帝王将相观赏的地方。与此同时,民间亦有这样的风气,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乌夜啼》曰:“金雀钗,翠凤凰。双双戏舞飞红楼。须臾散向碧空中,零落月明霜叶中。”描写的就是当时贵族女子头戴用金雀钗镶嵌的翠凤首饰翩翩起舞的场景。可见当时养豹之风已深入中原民风。

宋朝建立后,尚武精神受到批判,百姓“重义轻死”,社会上普遍存在软绵绵的文化情调。于是,以前那些“威猛”的动物遭到了文人学士的谴责。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虎》中说:“岭外生虎甚多,人民畜之,以为玩具。”然而,尽管宋人认为这种养虎的风气有失“文雅”,可虎在南宋仍然被用作武器,出现在了军事体系之中。据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中记载:“岳飞军中虎翼兵,乃岳将军亲自训练。每阵前,必以虎翼为先驱。”

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和文化之间得以交融。元人张昱在《虎》一诗中提到“阿罗甘布番,风膻味尚杂”,即西域来的虎毛色深黑,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而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一记载:“广西南夷土番多有虎,其皮可为裘,其骨可为盏……南人于冬月猎得虎,剖其腹,洗剥其肠肚,以酒醋拌熟,涂诸漆上,候干收贮。”可见明朝时候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养虎的旧习。

直至清朝中前期,由于君主专制达到极点,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人们对虎这类具有侵略性而且略带危险的野生动物逐渐产生了恐惧感。古代养虎之风才渐渐消弭。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虎》中说到此时的情况说:“今则自天子不能畜虎,而士大夫既不敢蓄虎,转恐他人之蓄虎为患,至于村夫野老,偶得一虎,又以为不祥,旋烹旋煮,旋卖旋买,务欲除去之而后快。”所以,在古代社会,养虎之风并非像现在这样一吹而起,它是一直在不断演变,并受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