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竹骨扑克牌值钱吗?
这副牌,首先肯定地说,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的; 但是至于价值几何,就需要仔细研究一下了。 这副牌的“年龄”大概是在1934年到1945年间生产的,因为纸牌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所以具体年份很难判断。 这套牌是采用上海造胰技术的纸牌,也就是在上海用制造香烟、肥皂的机器制造的纸牌,所以又称为“沪产纸牌”或“申花牌”。据我了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申花牌”纸牌是1932年生产的,不过那副牌并不是以“申花牌”命名的,直到1933年才正式命名为“申花牌”,我们手里的这一副牌生产的时间应该是1934年至1945年之间。 目前能够找到的照片和影像资料中,都有群众手持“申花纸牌”的场景,可见其普及程度。在解放前,纸牌的价格大约是0.06至0.1元一副(相当于现在的6元至10元一幅)。 这种小纸牌因为轻便易携,在当时又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玩的游戏,所以在当时很受大众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他们往往只认识数字和不规则形状的标点符号,于是这种不需要太复杂逻辑的纸牌就成了他们的最爱。据说在当时甚至有很多人把“申花牌”纸牌带在身上当作现金使用。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套普通的纸牌会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呢?原因就在于,它确实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申花牌”的诞生地—上海,从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各种西方的文化在此聚集。于是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方,各种低俗的文化也在这时产生了,比如赌博。
早在清朝时期,上海就已经有百家乐、牌九等多种赌博形式存在。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这些旧式的赌博已经不能满足一些人的需求,于是“申花牌”之类的全新玩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除了赌博本身具有的魅力之外,“申花牌”等赌具的流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抵制外货。
众所周知,纸牌这种东西外国人是喜欢得很,不过他们喜欢的纸牌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早在明朝,英国人就已有了玩中国纸牌的记载。及至晚清民初,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作者)就曾说:“中国人对纸牌是十分钟爱的……无论城乡,到处可以看到有人摆着桌子玩这种游戏。”
正因为如此,当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他们就想尽办法来限制乃至取缔这种民族产业,意图完全控制上海的赌博业。日本人认为,既然“申花牌”等民族品牌能受到大众欢迎,必然会对日军产生刺激作用,于是就在原料供应和销售环节动手脚,给“申花牌”等的生产制造不利因素。
当然,作为“申花牌”诞生地的上海,自然不会让日寇得逞。当地民众在日伪的眼皮底下将原材料运进厂区,工人们在日伪的监视下将原料制作成成品,然后悄悄运往各消费地区。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的经历,使得“申花牌”等民用品沾染上了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而这套牌本身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人文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