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梅瓶现在知多少你好?

鱼彩萍鱼彩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梅瓶”,是盛酒之器,亦称“梅壶”、“梅缸”。为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以来民间盛行的新式陶器。其形制小巧圆润,高瘦挺拔,口短而底长,颈部较细,肩部丰满并渐广,至腹下半部则渐收,圈足外撇且高出底面,形似梅花花的五瓣。因早期烧制上品较少,造型多素面无纹或绘以粗犷的青花线条,晚期则兼用描金技法并配盖;此外还有在底部刻“大”字或“福”“寿”等字样者。

据传,梅瓶始烧于明永乐年间,原系江西景德镇陶瓷厂进贡宫廷之秘器,后流传宫廷内外。其形制小巧圆润,高瘦挺直,色彩鲜艳明快,纹饰朴实大方,极富艺术感染力,令人悦目赏心。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不高,加之又属宫中御用之物,故传世数量极为有限。 清乾隆以后,梅瓶的制作虽仍有延续,但样式却逐渐单调,色彩也渐趋单薄乏味,更缺乏前人的创意和灵气,以至于后人评价此事时多有微词,如晚清文人陆润庠就曾在《题景德窑梅瓶》一诗中讥讽道 「百钱买骨轻于纸,知是宫中样物华」。尽管后世也有佳作,但毕竟已难以挽回昔日风光。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梅瓶实物,是上海博物馆所馆藏的宋代青白釉梅瓶。不过,这种瓷器在当时并不流行,从出土文物来看,真正普遍使用该器物要到元代。

虽然历代均有烧造,但因受到工艺和技术的限制,除个别品种以外,绝大多数的梅瓶多为小器型,甚至可以说一直是作为酒具中的「娇小姐」而存在。其社会地位自然很难与青花瓷、玲珑瓷等并驾齐驱。直至民国时期,随着瓷业复兴运动的展开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梅瓶的生产才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到了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许多地区都相继创办瓷厂,生产梅瓶。这些工厂往往集中生产,规模经济,使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同时,为了迎合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厂商还推出了各色花样的新品,如仿古梅瓶、雕花梅瓶以及五彩缤纷的玻璃画梅瓶等。另外,由于影视娱乐行业对古装剧需求的增加,也带动了仿制明清时期样式梅瓶的热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