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测一元古钱币的价值?

骆景然骆景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钱币的收集和鉴赏,至今虽然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在这个领域里,专业的与业余的,有成就的与尚未成就的收藏家极多,流传至今的精品极多,对后来的收藏、研究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列举几则由宋代至今的鉴定故事,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迪。

宋代,徽州一茶商在集市上买得古钱二枚,呈给儒士许克彰鉴定。许看到“黄钱”背面有土痕,断定是古钱,但又不能判别为何代所铸。恰好徽州太守李颖抵达府县,许便携钱求见。李太守将二枚黄钱取出,观看片刻,说:“此乃春秋时徐国的货币。”随后将此钱送去东京(今河南开封)考监钱文,果然是徐国君主庙宇所用的钱。

清咸丰年间,江西一个田姓的书生,从祖上传下两颗古铜钱,为“方孔“、“圆孔”各一。因不知何代所铸造,特去向茶陵举人何镜祥求教。何看了古钱,认为是西汉时期的物。因田家子孙不大读书,古钱历经沧桑而被弄清楚了;若再传下去,田氏后人或许还将误以为这是方孔还是圆孔的钱。

相传,元代有一浙江人王儒斋,博览群书,精于鉴赏。有一学生从家乡来拜别恩师时,带了父亲遗留的一端古钱求王儒斋鉴定。王一看,认出是西汉时期的“敦德”钱。但因形似葫芦,又称“土德”钱。王儒斋后来又将此钱送去上海李瑞庭鉴误,得到证实。

近代,有人从河北邢台搜集到东汉孝廉侯李固的“二世玺”一枚,求刘守中鉴定。刘将“玺”边研磨稍许,发现其背面沾有红色痕迹。揭开红色杂质,原来是白铜钱在“玺”边上遗留的锈斑。经考证,正是李固被诏见赐死于洛阳狱中时所用的“二世玺”。

例举的这些古钱珍品,之所以能重放异彩,得到公正的评价,都由于得到当时或后来学识渊博的学者或专家的真切考证。

历史古迹的宝藏,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多数是通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而造成的。真正的古钱能保存至今很不易,从古今收藏家丢失古钱数十、百余以至数千、数万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损失情况来看,古钱最大的特点----易于保存成了最让人头痛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对一枚古钱进行准确的测定呢?

方法之一:用酸碱检验法。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但其结果的准确性,因人的肉眼辨别能力和经验不同而异。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加水溶液,滴在古钱表面。如果古钱是真品的话,就看不到现象,如果泛起许多气泡,或是感觉到钱币上有松散、脱落、空洞的声音,也就是说,酸已经破坏了钱币的保护层,致使铜质裸露。可以据此来判断是真假钱币,也可以据此来判断古钱的年代。古代铜钱的成份含有铜、锌、磷、硅、硫、钴、镉、砷等,在含有上述化学成份的物质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因而产生不同颜色的锈迹,呈现出黄色、红色、绿色或黑色等。用醋浸泡,同样会让古钱表层的锈脱落,露出破损的真币。

方法之二:用闻味法。用鼻子闻钱(古钱)的味道。古钱因年代久远,钱体氧化,有生霉味和酸味的古钱,可以判定年代的早晚。古钱的生霉味,是泥土之气;古钱的酸味是由于含铜量高,氧化结果生成铜锈而来。

含锌等量铜的古钱没有锈味,其颜色黄中偏白,因年代短,生霉很少。

方法之三:用火烧法。用明火点燃古钱,被烧的古钱会发出一种很自然的清香清香的铁香味,被烧红后冷却的古钱会发出阵阵清香的铜锈味,因铜锈被溶解,而呈现不出原来锈貌。将古钱放在火上烧时,如果因铜锈不易燃烧而发黑,说明钱体含铜量少,质地混杂,或是伪造者用机铸仿制品。被烧古钱的铜锈,是天然生成,还是后来人造,也会在此时显露出来。

方法之四:用探针法。把古钱置于掌心,用探针钱币的边缘刺入,并振动钱币,听到声音清脆,则是真钱,听到声音沉闷,则是假钱。古钱因年代久远,表面锈色肥厚,土锈结实,极易牢固地附长在钱币的表面,非常不易被除去。所以用这种方法,仅能作为初步的判断。

方法之五:用鉴定法。利用古钱的知识面来鉴别。由于古钱铸造时间久,各地历代钱币流通较多,藏家认钱手法各异,如把唐代钱币称为“唐刀”、“唐环”;宋代钱币称“宋子”、“宋眼”(小宋)、“宋皇”;元代钱币称“元戳”;明代钱币称“明别”、“南朱”;清代钱币称“清宝”、“泉源”、“西丁”(西牌)等。根据这些俗称,可判断古钱年代。

当然对于钱币来说,锈垢往往遮盖了其本来面目。有些伪造者利用铁制工具仿铸钱币,所铸钱币表面,铅汁厚重,锈色鲜丽,令人生羡。但经不起用刀刻,真正的古钱是用软铜浇铸而成的,虽然表面有锈,但用刀刻,钱体不会有变化,而伪造者用铁铸的钱币,一刀刻下去,钱会破碎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