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什么垃圾?
垃圾的问题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但是,垃圾泛滥的清代却被人戏称为“垃圾”王朝。那清代为何垃圾?
第一,政治上的愚民
明代以前,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教育人民,把统治下的老百姓当成人的。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事必躬亲;清圣祖设立南书房,将言官的嘴巴封起来。到了清代,统治者越来越倾向于把人民当成牲口畜类的管理,统治策略也由教化为主转变成威慑为主,手段也越来越野蛮残酷。例如,从雍正朝开始,清朝统治者发明了“密折”。在密折制度下,所有百姓家的门缝都可以成为侦察人员,甚至包括太监宫女都可以作为耳目。任何风吹草动皆落于满清官员眼中,让老百姓噤若寒蝉,甚至不敢在家人面前随意谈论朝政。
第二,经济上的掠夺
除了政治手段的高压控制,清朝的统治者们还以经济手段对人民进行压榨。明代以前的皇帝,一般都将赋税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绝不可向百姓多收一点税。但是清朝统治者却不同。在重农抑商的统治策略下,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将大量的土地圈占为皇庄,让民田不断地减少。另一方面,在康熙朝的《赋役全书》出现之前,明代以来的里甲制和一条鞭法,都只针对土地税进行征收。而赋役全书出现之后,清朝统治者直接将税赋摊入到人身,出现了差银、丁银、地丁钱粮这样的丁身税,将所有的农民都变成可供剥削的对象。
第三,文化上的奴化
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的奴化政策更为丧尽天良。明朝以前,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高度文化的文明社会,在明代的崇祯年间,中国人的识字率就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中国南方的识字率仍然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是满清入主华夏之后,推行了大清的奴化教育,对汉族进行文化抹杀,使得中国识字率不断下降,道光年间甚至下降到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四、生活上的堕落
满清统治者还利用剃头易服、毁庙烧经,对中国文化进行摧毁。在中国历史上,服饰发饰是文化符号、民族象征、家族标志、地域区分的体现。例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改变国家面貌、使国家强大的大事。但是清朝统治者却悍然推行异族服饰,在剃发易服下使汉族失去了他们千百年来的文化象征,最终致使满清入主华夏,连汉族自己的名字都不叫了,而被称为“鞑虏”。
第二,文化堕落
满族入关后,他们强迫和引诱汉族士大夫学习满洲习气,他们自己也带头这样做。清初的大臣纳兰性德是贵族世家子弟,文武兼通,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诗,人称“满洲第一词人”。后来,他染上满洲奢靡的风习,过着放荡淫逸的生活,31岁就死了。清朝皇帝经常举行“大猎”,让大臣陪着围猎。大臣们从早到晚跟着皇帝出猎,一两天找不到野兽,还要把“围”坚持下去,这是非常劳民伤财的。清初,在东北兴修柳条边,把东北封闭起来,不许关内的人去,也不准移民进去开荒种粮。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族的特权,实行民族分化、等级差别政策。在汉族内部又分满、汉、蒙、藏等各种等级。清朝在政治上,分封满洲贵族为王公。在民族上实行不平等的政策,优待旗籍,使八旗贵族享有许多好处。在生活上,满族贵族奢侈成风,汉、旗、土司等大搞腐化堕落,也互相影响。
三、生活腐败
清朝还大兴文字狱。清朝在思想上,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残酷地迫害知识分子。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迫害了许多知识分子。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焚毁,使中国文化遭到一次大摧残。清朝入关初期,对官吏的选拔、任用比较谨慎,到后期,科举制度腐败,考官徇私徇私舞弊,使“进士”等名字成为世袭的称号。清朝的官僚机构,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贪赃枉法者多,贪污腐化严重,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