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铜是什么配方?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冶金史学家曾经收集到一些清代的白铜样品,经过化学分析试验得出结论为:其合金成分镍含量约为40%,其余为铜。镍在白铜中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该白铜的“白”度。根据试验,镍在白铜中含量低于22%时则呈黄白色,高于30%时呈银白色。因此按照合金成分含量区分,镍含量为22%~30%之间的白铜只能称为“镍黄铜”或者普通白铜。
明代早期的白铜器、珐琅器所用的白铜,从表面观察呈黄白色,内含较多的杂质和砂眼,其合金中镍含量平均为22%,属于比较低劣的白铜品种;明代中晚期白铜镍含量增加,合金中杂质含量减少,砂眼也有所减少;清代白铜成分含量基本上稳定下来,镍含量一般稳定在38%-40%,已经非常接近当代优质白铜的成分含量。明代早期白铜中较低的镍含量有可能与当时掌握的镍精矿的成分有关。当时所用的镍精矿中,除了含有48%-50%的镍之外,还有很多的铁、铜以及杂质成分。
明代早期的白铜中杂质成分较多,铁高达5%,可能是直接用以上所述的粗镍矿与铜一起熔炼的结果。明代中晚期以后,使用的镍精矿中镍含量已经有所提高,铁、铜含量减少,因此白铜中的铁含量也相应减少,在2%以下,白铜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