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用的什么纸?
古代中国画用纸,以生宣为佳。生宣产生于宋代,到了明清时代,成为画家创作的重要材料。纸分南北,南纸洁白,北纸偏黄。生宣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渗化性,水分和墨色落纸极易渗化,往往一挥而就,气势酣畅,即使笔有失误,亦难于修改。生宣由于其性能,使得中国画技法长于泼墨写意,纵笔挥洒,墨色淋漓,使画面产生水墨交融的效果。生宣还有“生宣熟用”的画法,以求达到笔墨精到,细密严谨的艺术效果。
明清画家为了更好地利用生宣的性能,还创造了一种泼墨法。在墨中掺和少许胶水,使画面不致过于渗化,然后,用十分浓重的墨汁作画。由于在生宣上着墨重,使得所画物象的层次和笔痕十分分明,产生了浓重奇劲、朴素苍老、气势豪纵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水墨的明度和色度。此法是生宣发挥到极致的产物。生宣还有“半生半熟”的用法,即在画大幅生纸构图、皴擦、着色后(完成7-8成),迅速喷上清水,当纸将干未干时,迅速擦干,此时纸的吸水性和渗化性大大减弱,着墨着色都较均匀。
在生宣发明以前,多数作画所用的是矾宣,实际上即为熟宣,是用生宣加明矾后制成。熟宣的特性是遇水不渗化,着墨显着,色泽均匀。然而,由于其特性,使笔痕十分分明,使线条,晕染都较刻板,缺少生动的气韵感。熟宣一般在着笔着色前,应先行打稿,可以改抹,能多层次设色,适合工笔和白描使用。清初宫廷画家多以熟宣入画,笔法工细,设色古艳,以求表现精气与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