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狼字怎么写?
在清宫剧里,经常能看到皇帝朱批“知道了”三个字。其实,这里的“知”字就和繁体字的写法并不一样。“知(知)”字的“口”在上,下为“矢”,而清宫“知道(知)”中的“知”却是“口”在下,“矢”在上,和“知(知)”字正好一颠倒。
这个写法不是清宫剧的杜撰,是清代对“知”字的正式写法。不仅“知(知)”字颠倒了,与此类似的“纸”字“氏”旁在下,“氏”旁上面是个“糸”,写法也和今天正好相反。在清代,这类字至少有20多个,还有“红”字、将字、红(红)字以及“网”字、“字”字等。
不仅如此,更让人称奇的是,清代的“狼”(狼)字,右边部分为“良”的写法被废除不用,而将“良”字的繁体字“良”写颠倒,“良”字中的“亡”在上,“夕”在下,“狼”字也改为“亡”在下,“夕”在上。在“良”字的繁体字“良”的字典释义中,只有“俗良之讹”一句。也就是说,“良”字属于“良”字的俗字。
不仅“狼(狼)”字被“狼(狼)”字取代,其他类似的有:往字、往字、苍字、仓字、朗字、良字、浪字、糠字。其中,像“朗”这一类字,除了“良”被写成“良”,还多了两个点,点的写法也成为特例而被保留。
这种字为什么会在清代出现?清代以前有这种字吗?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语言文字学者孟蓬生教授和袁一飞教授。两位专家分别表示,这种字在清代出现不是空穴来风,和清代文字特有的“避讳”有关,这种特异字被称为“避讳字”或“缺疑字”。
据介绍,“避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禁忌制度。当表述时遇到国讳、家讳、圣贤讳时,不能直称,在书写、言说上需“见讳而避之”。如避家讳,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因避自己的祖父柳宜讳(音忆),故字“景庄”,将“永”字下边的“水”旁去掉,成了“永”。
避讳字有多种方式: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意义相通的字代替所讳的文字,并在字下加口字,如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中的“某”字,即“某”讳。“某”代指“玄”字,是为避唐高宗李治祖父李渊讳。缺笔法即将所讳字缺笔写,如东晋穆帝叫司马聃(dan),臣民不写“耳”字,而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