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有双层琉璃制作品吗?
汉代玻璃胎陶范法制作的双层球形器,堪称古代玻璃艺术之最,其制作年代与西亚接近,但制作工艺却大相径庭。东汉以后,玻璃业一蹶不振,原因大概与改进铁、铜等器皿生产技术,更便于仿制玻璃制品有关。
隋唐时期中国玻璃制作再度兴起,所用料珠制作成的头冠、腰带在贵族妇女间颇为流行。到了宋辽时期,制作更为精致。南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再度恢复,海外的玻璃器皿又开始传入。到了元代,中国玻璃业逐渐被中东地区传入的玻璃生产工艺取代。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欣赏西亚风格,加上中国与西方交往的恢复,西亚的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受到王宫贵族的喜爱。在传入的玻璃器的影响下,中国玻璃工艺形成了以透明、乳白、浅蓝等色料为主的新特点,出现了用金箔装饰、掐丝珐琅,与宝石串连一起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器皿。
明代玻璃生产发展速度较快,玻璃原料的成分和颜色均多于元代,产品数量和品种均有增加。除继续沿用元代的金星玻璃外,还生产了红、黄、蓝、绿等颜色玻璃,以及仿玉、水晶和珐琅的玻璃制品。明代玻璃生产中,玻璃与金、银、宝石相混合装饰使用的品种逐渐减少。从传世和出土的明代玻璃制品看,有不少是仿西方风格的产品,反映了中外工艺的交流情况。
清代宫廷收藏有大批来自西方和中东各国的玻璃制品,同时又亲自组织生产制作玻璃艺术品,对玻璃业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清代的玻璃制品主要是在北京制作,称为京料玻璃;还有一部分在云南、四川制作,称为西料玻璃,质量不如京料。清朝在继承传统工艺和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制成了以透明或乳白玻璃为胎,内吹小气泡或制成红、黄、蓝、绿等颜色玻璃作为装饰,及玻璃与珐琅相混合装饰的制品,出现了新品种,有玻璃挂屏、灯罩、鼻烟壶、熏炉、酒杯、笔架、花插、盘、碗等。
清代玻璃器皿多用套迭法制作。套迭法是将吹制成型的玻璃制品,置于加热炉,加温到可塑状态,再沾裹上不同颜色的玻璃液,反复多次而成。北京故宫收藏的清代玻璃制品共有1700多件,制作精美,用料讲究,有仿红宝石、祖母绿等颜色玻璃制作的各种器皿,有的还镶金丝、珠及琥珀装饰。北京、上海、云南的博物馆也收藏有不少玻璃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