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大砚台拼接的?
清中期以后,由于出现了制砚石材的荒材,使硕大的砚台得以出现,甚至可以作为摆设陈列于几案柜架,起到装饰点缀的作用。若仅以石品而言,大砚台并不一定具有更优良的石材,而且硕大的砚台也往往难以保持颜色的统一。硕大型砚台的流行,是人们对制砚艺术追求个性化、巨化和装饰风盛行的一种物化表现。
硕大砚台的产生,是基于可利用优质石材原料增多这一基础之上的。在清代前期的砚堂制作上,一般仍沿袭着明代的长方形砚式,至乾隆年间,出现了将石料的自然状态与造型设计相合的砚式。比如,有利用石材的自然状态和色泽,制作出仿池塘砚式或仿石渠砚式的砚台,以使砚台接近于自然情趣。
清代中期以后,硕大型砚台的形制,在整体感上和设计制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们往往被制作成仿龟、仿舟或仿桥等砚式。这些砚台在造型制作上,常采用拼接法,即将二块甚至三块的石材通过巧妙设计拼接成一体,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在某两个接缝处通过刻制铜、玉等材质的榫嵌入加以固定,并对各部分进行统一设计构思,整体施雕。这样制作的砚台,将不同色泽、质地、石品的石材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硕大而完整的砚台整体,其整体感之强,浑然一体性之高。使其不但可以使用,而且可以作陈设摆放,从而提高了砚台的装饰性、观赏性和艺术价值,为扩大砚台的表现形式及使用功能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