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卧着的案头狮吗?
人们有“站蹲马,卧趴羊”的说法,意思是说,动物站立的姿势多半模仿的是马的姿态,而动物卧的姿态多半模仿的是羊的姿态,比如睡狮、睡兽等,这是因为,马的站立姿态比较矫健,而羊的卧姿比较自然。
明清家具中的“马蹄足”多为仿马腿下部弯曲而略带外撇的样子。通常,动物站立的形象比较张扬,因此多用于“镇守”和“辟邪”等场合,比如牌坊和石狮;而动物卧着的形象比较安定,因此多用于“稳定”和“依靠”等场合,比如床足、柜足上的“踏”。
古代的床不仅有睡卧的功能,还是待客社交的地方。在唐宋之前,人们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两脚朝上,臀部两膝之间,呈半跪姿态。这种“坐姿”使人们感到不适,且不方便,因此有了垂足坐的“胡床”。
唐代诗人元稹在《胡媚床》中有“刻木当床头,敷织作坐褥。琴峙在床侧,酒壶持在手”的诗句,描述的是胡床的使用情境。到了五代,胡床与榻合为一体,使榻由坐具完全转变为卧具。从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此变化。这种既可用于坐卧,也可用于待客的大床,就是“罗汉床”,“罗汉”是取其“宽大”之意。
明清时期,人们待客的场合一般在堂屋的八仙桌旁,睡卧的场所在内室的罗汉床或架子床前,罗汉床或架子床的四足下面有“踏”,上面有“枨”,以增加它的坚固性、可靠感。
踏,是用兽腿形成的木构件,多雕刻成卧状卷曲的样子,四足均有的叫“三弯腿”,三足半的叫“三弯足”。“卧兽”多为狮和象。象谐音“祥”,有祥和、安详之意。“踏”具有“稳踏”的象征性,“枨”有“支撑”的象征性,所以,罗汉床和架子床下面的“蹄”,应与稳定的“栖身之所”相吻合,适宜用“卧状卷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