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什么作品集传世?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现已不存。南宋忠定浦城刊本《杜工部集》二十卷,是现存刊行最早并保留下来版本最多者,通行本《四部丛刊》即据以影印。其后重要版本有元延祐、明洪武、正德、万历等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搜采诸书所引杜诗,编成《杜工部补遗》十二卷,共补出诗二百七十九首,附考二百四十四则;清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附《补遗》十九卷,将胡氏所补诗增订厘正为二百十九首,附考二百十一则。近人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一九二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出版),补诗一八○首;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排印,又增补诗二首、二则。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傅仇兆鳌《杜工部集》整理本及一九八o年影印出版的清初钱谦益、仇兆鳌刻本《杜诗详注》,所收杜诗,均据《杜工部补遗》。《补遗》所收诗,原作者有李白、元结、韩愈、李绅、沈佺期及无名氏数人,原注另有四首“疑是子美”,另有一首无名氏诗,据《新唐书·杜甫传》注“杜甫自注”,均应剔除。
傅仇兆鳌《杜工部集》整理本(以下简称“仇兆鳌本”)所收诗是现存最通行者,共一千四百五十首,其中五言古诗一百九十—首,七言古诗六十—首,五言律诗四百三十三首(包括排律八十八首),七言律诗二百五十三首,五言绝句三十八首,七言绝句二十九首。
傅仇兆鳌本的诗的次第,大体是按照创作先后次序作分期编排的:一至四卷为入蜀前诗,据《新唐书·杜甫传》所载事迹分四段:
(1.)一至二卷“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此时所作,即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十四载安史事变爆发,三十五年左右时间内所写的诗。三、四卷是
(2.)“天宝十三载……玄宗奇之,……困于京师”时期作品,当是西入长安(公元七四五年)至安史之乱爆发间所作。“困于京师”的“京师”指东都洛阳。五至十六卷为居蜀诗,“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即肃宗至德初年(公元七五六年)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前后七年多时间里的作品。“卜居成都浣花里”、“营草堂”、“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乘)舟出峡,……死耒阳”时期的作品,七至十四卷是蜀中(成都及四川其他州县)所作,十五、十六卷是离开蜀中经渝、鄂赴岳阳后所作。十七卷为没后诗,都是杜甫在各地飘泊时作,殁后由其子宗武编辑附于各本杜甫集内。十八至十九卷,据宋人王洙《新唐书·杜甫传赞》所引王观《诠言》:“子美集行于时者止四十卷……观获见者尤多,编为‘运端’二十四章,并次第之。”仇氏注本校记说:“运端,起元年至乾元元年,凡二十章,分附一卷。次第,自乾元元年丙辰至大历五年癸巳,合十卷,亦分附一卷。”这“运端”二十四章,当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甫集别本多出二十卷书名的一部分。从仇氏注本校记看,“运端”二十四章,是王观根据杜诗的年月次第分章编次,这三十卷都是杜甫诗,不是王观的著作。
二十卷是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