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铜能造18罗汉吗?

荀美涵荀美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据文献记载,早在26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中国已开始使用铜。由于当时人类对铜矿的熔炼、浇筑和加工等冶炼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出土于商代晚期的铜器一般体大,纹饰粗犷简练。如“商代兽面纹铙,口径25.5厘米,通高25.5厘米,重6.5千克”。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器型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规整,纹饰华丽生动,表面处理技术(即在器表施以镶嵌、错金银等技术,如西周镶嵌鹦鹉纹盉)考究华美,而且青铜器的用途也由早期主要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步发展到主要用于祭祀、征伐和作为等级礼仪制度的标志物。最能体现西周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是用作陈设的钟、鼎等,如出土于陕西旬邑县西周墓中的编钟、编铙。”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人们把锡、铅加入铜里,使铸造的器物经久耐磨,合成了今天所说的青铜。同时人们还创制出许多新的造型工艺,如双层、活动、镂空等。这一时期,青铜器不仅广泛应用于祭祀、饮食、战争、生活等方面,而且作为国家典章礼仪制度的象征物,成为统治阶级标榜门第高低的特殊标识,最明显的表现在车马器、钟磬等乐器及鼎、簋等容器上。如,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冰鉴,不仅堪称楚文化之精品,而且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冰箱,冰鉴由鉴和缶两件器物组成,缶套置于鉴中,鉴与缶之间的夹层可以贮冰或贮酒,因而是用冰镇酒的酒器,其造型优美考究,制作工艺精湛繁复,器物上多有精细的花纹装饰,被誉为古代的‘冰箱’。又如河南新郑郑国铸铁遗址出土的彩绘青铜编钟,也堪称战国青铜器之精品。”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末期,铜已大量用于造钱币,并开始用于造像与制钟。五代后唐时铸造‘晋国观音菩萨’铜像,像高164厘米,重1.84吨,其造型艺术精湛,堪称中国铜铸像杰作。北宋时铸造的定县料敌塔铜钟,钟身高2.34米,口径3.36米,仅铭文部分就有10万多字,重10吨以上,是我国现存最大、字数最多的一口古钟。”

“由于铸钟冶铸技术发达,加之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使得铜佛像制作在元(公元1271年-1368年)、明(公元1368年-1644年)、清(公元1644年-1911年)三个朝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清代乾隆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空前繁荣,加上满族贵族好佛信教,因此铸造的法器、佛像等精品特别多。如北京雍和宫内保存有最大的木鱼、最大的佛鼓、最大的铜钟、最大的转经筒和最大的黄瓷缸。又如京城西郊的香山北门太平山东边山腰寺庙群,群寺中玉华寺、永安寺、永泽寺内都存有铜铸的佛像,在玉华寺内还供有8米高的巨型铜制释迦牟尼像与菩萨像以及各种铜质器皿、供具、法器、经书,这些寺庙群是当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太后80大寿时钦差大臣海望督办建造的。北京西郊圆明园的‘西洋楼’就是清朝皇帝为使太后消夏避暑,特地仿效法国特莱西纳宫式样,命法国传教土蒋友仁设计督造的”。

“从以上中国自商周至清代,跨越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铸造的数以万计的铜器、铜像、铜质法器、陈设品、货币的史实中,不难看出在中国清代,尤其是清代乾隆时期,完全有能力用铜铸造18罗汉像和24孝铜像以及所有各种款式的器物、建筑构件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