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书法家有谁?
现代的“书法”,已经不是一个专业概念了,而是变成了一个社会概念、公共概念;甚至,有时候连这个公共的概念都不太明确。 很多人以为所谓的“书法”就是写字(其实这是错的),或者说把字写得好就是书法(这也是错的)——这其实是书法在当代的普及化、大众化了之后带来的后果之一。
那么,要论“行书”的话。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行书是什么——当然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在乎这个问题了。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把书写分为两种形态和两种风格——“篆、隶、楷、行、草”五体,其中分成了“正书”“楷书”“草书(大草”“小草”)”三体,而把“章草”归到了“草书”里来讨论,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书写者的姿态而言的,而不是依据笔画的形状来看待的; 而将“隶书”划分为两大类,是因为它们除了风格上的异同外,还具备不同的功能价值,所以单独列出来讨论而已。
至于我们日常所写的、或者我们所习惯用的“行书”——古人并没有把它当成独立的字体来对待过。 “行书”是介于“正书”(也就是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就在于“省变”、“省率”——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做“连笔”,它追求的目标在于快速地书写文字以获得效率的最大化。 但是,如果单纯只是这样的话,就还是不够的。因为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的话,就会使得这种字体变得十分潦草起来,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法度”,这就跟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草书”的效果而去胡乱地创作“草书”、然后自以为这就是“书法”一样。 所以,“行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的一个类别,就是因为它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还必须保持一定的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的来源则是“正书”(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有后来的“二王”(智永、褚遂良等人))以及“草书”中的一部分元素而来,比如说“草书的连笔法则+篆书”的结构等——这些才是形成了“行书”的主要因素所在。
总而言之呢…… 如果真要说近现代有什么人写得比较好的话,那恐怕就要去讨论一下他们的学派归属问题了——因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传统”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那种“传统”;而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里面,他们是站在哪个人的肩膀上去看待这个时代的问题的呢?这就很关键的咯~ 所以你问得太宽泛啦!我这里只能举几个大家的例子来给你做个参考吧~
1.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代; (不过“王献之”的字写得比较草,应该算是“草书”范畴内的人物了吧?) 这对父子俩的行书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且由于时代的缘故,他们也都有很多作品流传下来,可以方便你去研究学习。2.赵孟頫(子昂)
3.文征明
4.吴昌硕
5.于右任
6.毛泽东 (以上这几个人都是近现代的人哈~)
7.林散之 (以上这几个都是现代的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