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书法字体是什么?
“四体”的称谓,始见于南朝齐、梁之际(479~502年),至隋朝已广泛流行,至今仍沿用此说。所谓“四体”即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四种书体的简称。 楷书的起源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一些书写比较规范的汉字,如“令”“王”等字,就是很整齐的楷书字形了;西周金文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字,如“吉金”“大宰”等。这些文字虽然还带有较多的图形文字痕迹,但已经可以辨认了,所以可以说它们是真正的楷书形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李斯等人对小篆作了整理修订工作。他们将原来形状各异的小篆简化端正并加以标准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笔画平直、方劲规整的新书体──秦书八体之一,称之为小篆[1],后人又称它为篆书或篆体。 小篆盛行于战国后期及秦代,它是汉字的标准书写形式,一直使用了几千年.它的特点是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而且讲究笔画的排列次序;由于字形较繁,在书写和应用时有很大的不便,故到了西汉时,民间就有了一种书写简便的隶书新体出现。
隶书的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的笔形变成方折的笔形,同时把篆书中上下左右的牵丝笔画变成左右上下分散的点画,使得结体变得灵活而生动起来。汉代隶书十分繁荣,流传下来的汉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碑刻都是隶书作品。东汉末年,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书体——草隶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草书。这种字体打破了隶书横笔折锋的写法,将某些偏旁部首连缀一起,形成了更加简省快捷的笔法。魏晋时期,人们又进一步对草隶进行加工改造,以使它在方便快速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于是楷书(也叫正书)便由此产生了。
晋初钟繇是楷书的一代宗师,他所写的《宣示表》被历代书家奉为楷书典范。楷书盛行于汉代以后的各朝代之中,成为我国现存最古也是最通行的书体。现在流行的印刷体便是从楷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宋体[2]。楷书除了具有其他书体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其点画方正,笔势停匀,结构布局平衡对称,既严谨工整又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