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有打磨?
这个问题提得很“小白”,不过没关系,这里就做个简单的科普吧。 很多人初次见到翡翠的时候都会被它的光泽所吸引,但实际上,除了光泽外,影响翡翠视觉效果的还包括透明度、颜色和瑕疵等,而光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判定因素罢了。
比如同样都是半透明或微透明的翡翠(即透明度较好者),由于结构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水头好的糯种玻璃种翡翠呈玻璃光泽,而水头差的糯种呈油脂光泽或者蜡状光泽。 再比如紫罗兰色的翡翠,因为含有不同程度的铬和铁元素而呈现出的粉色和紫色差别,以及同样种水的阳绿色和黄绿色的区别,都会影响其视觉效果。 所以啊,决定一件翡翠饰品美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诸多影响因素里,翡翠的表面加工处理是唯一一个可以人为干预的因素(其它因素如颜色、净度等也是可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进的)。因此为了提升翡翠的美感和价值,我们通常会对它进行打磨抛光的处理。
说到打磨,可能有朋友会问,为什么有的翡翠需要打薄呢?一般来说,只有部分款式需要对翡翠进行打薄处理,这是因为翡翠是一种玉质纤维感很强的矿物晶体集合体,它不同于和田玉有着很好的“脂粉感”,所以不能像对一块料子进行切磨那样去对翡翠进行打磨。如果非要切磨的话,切出来的翡翠零件多半会因失去了原有的纤维结构而导致其韧性下降,日后很容易产生雕刻裂纹。所以呀,只有有些特别设计的款式才会对翡 翠进行打薄处理。但即使这样,打薄的厚度也是有限度的,一般都不会超过1mm。
翡翠的成品,除了素面的之外,大多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如花卉、鸟禽、山水、人物、文字等。由于玉雕制品的粗坯上还包裹着一层外皮,只有通过打磨,才能最终展现其精美的纹样,因而,打磨这道工序在玉雕品的加工雕刻当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一些古书中,往往将“琢磨”二字连起来使用,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实际上,“琢磨”是琢和磨的两个字的合称。琢和磨是玉雕工艺中的两道工序;琢是将玉料分割成型和把玉器表面雕琢出深浅、凹凸花纹的过程;而将玉器表面通过研磨达到光滑清亮的过程,称为磨。
过去,玉雕磨光工序中主要采用的是古老的水砣打磨工艺,而现在,虽然大多采用高速磨轮机打磨,仍然统称为“磨光”。另外,在玉雕制品的表面花纹和光洁程度上,人们往往在“磨”的字前加上“细”、“粗”的程度词,称做“细磨”或“粗磨”,这主要指玉器在加工研磨时磨具的号数和研磨次数的多寡,以达到粗糙和光洁的目的。我们通常所见的玉雕品,均为细磨。
过去一些玉雕厂(场)中,有时对从事磨光工艺的工人称为“抛光师傅”或“打光师傅”。可见“磨光”也是玉雕作最后的一道“光亮”工序。由于玉石制品的精美和玉文化内涵的渊博、深邃,因而,“琢磨”也有谐意为:人的处世态度和对事物要有严谨、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并被一些文人、学者用于学术上、道德、行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