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要多久才形成?
关于翡翠的形成,目前比较权威的学说有三种: 1、缅甸说——软蚀刻矿床理论 地质学家和矿产专家在考察了全世界有名的玉石矿床后认为,世界上90%以上的玉髓和玛瑙都产于火山喷发的熔岩流中。
这些熔岩流遇到地下水,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水合硅化物;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升高,一部分水合硅化合物又重新结晶,形成的晶体就是玉石。 而最先提出这一学说的日本学者藤田富等,则进一步详细解释了上述过程:地下水中含有机质和无机质,当遇到高温(大于200℃)时,无机成分发生反应,生成硅胶和水化硅酸钙;有机质则在一定条件下被细菌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后者与无定型硅物质结合,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含硅化合物凝胶,即“粘土”。
随着地下深处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凝胶中的分子逐渐失去活性,形成较固定的排列,结构也逐渐变得更紧密。由于不同矿物颗粒的吸收系数不同,部分光子被吸收后,就会形成不同颜色的荧光,从而呈现出各种颜色来。 当然,这样的说法并非尽善尽美,因为有的玉石品种无法用该理论解释其成因。例如,我国新疆地区产出的青白玉,就多为透闪石晶体的集合体,属于含氧化铁的硬玉,但颜色普遍呈灰白、黄白,少有纯白色。这种颜色特征明显与酸性火山岩中的玛瑙、玉髓属同类,应该是在火山热液中形成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翡翠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后,经冷却固结而成,是一种硬玉。
2、云南说——蚀变辉长岩理论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在中国境内的翡翠矿床,大部分是由玄武岩岩基或片麻状混合岩构成的。这些岩石的原岩均为辉长岩,属于暗色火成岩。它们形成于浅海环境,经过海底沉淀、火山喷发、侵入地幔以及最终岩浆凝结成矿,才形成现在的翡翠。
3、澳大利亚说——接触变质作用理论 澳大利亚的地质学家通过对西昆士兰的翡翠矿床研究发现,那些看起来像玉石的石头,其实主要是由石英岩组成,也有少量白云石岩和黏土矿物。这些矿石的原始结晶材料来自深部熔岩流,后来受到地下热水浸入而发生反应,形成硅酸盐矿物。随后,这些矿石上部的岩石因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断裂并产生挤压,使得其中矿物颗粒间的缝隙越来越窄乃至消失,最后整体形成密度较高的致密块体,即我们常说的玉髓或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