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底子指的是什么?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玉璞的关注! 说到翡翠的底子,我们先要知道底子的概念是什么。所谓的“底子”可以理解为翡翠除去色泽以外的成分,也可以理解为翡翠原石的外皮(也就是矿石的风化皮或是树木的树根盘剥皮),还可以理解为翡翠经加工成器后的载体,例如:底座、挂绳等。但大家平时提及到“底子”,大多是指最后一种含义。
一块玉石的原生状态是怎样的呢?其实它是由很多个原生矿物晶簇集合而成的,这些晶簇被岩浆或泥土层层包裹,有的还被浸透在地下水中。等到它们被开采出来之后,由于受到外力作用,原先规则的晶簇就会被破坏,形成大大小小的晶体团块。这些团块经过仔细冲洗、挑选后,将被做成不同用途的首饰品。这时我们看到的“底子”,就是由这些晶体团块所形成的底部。
当然,这些晶体团块的大小、色泽、均匀度等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美观程度和价值高低。而抛光的好坏也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所以说一个好的抛光是对一件首饰品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那为什么抛光会对首饰品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是因为抛光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宝石的表面进行重新塑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可以改变宝石的底色和色调的。比如说有些宝石含有铁质,在磨抛的过程中,一些细小的碎屑就会随风刮进抛光粉中,从而染上淡淡的色痕;再如蓝宝石中除了含铝以外,还含有少量的铁和钛元素,所以未抛光或者轻抛光表面的蓝宝石会呈现出深蓝色的调子,而重抛光之后的蓝宝石则会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
翡翠的底子,也叫地子、底色,简称“地”。就是指组成翡翠晶体颗粒的大小以及颗粒间结合得致密(结晶)程度。我们一般用细腻或粗糙来衡量“底子”的优劣。底子的优劣是衡量翡翠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底子不好的翡翠,价值要打很大的折扣。
行话中常有玻璃地、芙蓉地、水粉地、藕粉地、紫罗兰地、汤粉地、油青地、蓝青地、铁青地、茄皮紫、灰水地等。如种老坑的浓绿翡翠除了颜色漂亮外,其“底子”的细腻程度往往也好过新老混合坑及新坑的颜色。因此,有时为了表示翡翠“底子”的好坏,常将“水”字与“地”字联系了起来,如水头足、水头好、水头不好等。
总之,评价一件翡翠饰品的优劣,颜色与“底子”是主要的因素。“底子”在翡翠鉴定中主要受结晶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结晶粒度小于0.01mm为特细粒,特细粒就是俗话说的冰种、玻璃种;结晶粒度0.01-0.03mm之间属细粒,细粒种主要为冰片青种、水性绿种、蛋清种等;0.03-0.07mm之间属中粒种,中粒种主要翠性明显、水般种匀、色透水好的。结晶粒度0.07-0.5mm属粗粒,粗粒种主要为花青种、柳种、杨柳种等。结晶粒度大于0.5mm的属特粗粒,特粗粒主要为旱白底、粗粒花青种。
上面说的“特细粒、细粒、中粒、粗粒、特粗粒”和“冰种、玻璃种、水性绿、蛋青种、花青种、杨柳种、旱白皮”是两组不同的术语。“特细粒、细粒……特粗粒”是结晶粒度术语,主要讲内在特性;“玻璃种、水性绿、旱白皮……”是成品术语,主要是从直观特性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