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有明暗吗?

诸佳栾诸佳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画的“明暗”不同于西画的“光”,其根本在于中西哲学理念的区别。 “光”是自然物理的存在,“影”则是人的视觉心理感念,两者结合产生光影变化。西学的“光”指的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可见光,其变化取决于太阳的位置和时间;而中国的“明暗”则不包括自然界的物理光线,而是指人在视觉上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整体判断。这种认知上的差别导致了中国画用墨而不用法宝,以及“亮灰黑”三色调子而不是“冷暖”两大调子的原因所在 。

具体分析,中国画的明暗体现为“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技法的原则性问题,也有绘画实践中的细节问题。

1、气韵生动——“气韵”是中国画内蕴的精神气息,也是人物画像是否有生命力的根本表现。“生气盎然”“栩栩如生”都是形容艺术作品“气韵”生动的写照。“绘事后素”——在“气韵”面前一切技术性问题都可以先放一放,比如造型不够准确、笔墨不够精妙等等……因为“传神”比“逼真”重要得多!只有有了精神气,画面才称得上成功。反之,技术上的瑕疵在“气韵”面前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墨客往往轻视技法的练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领悟“气韵”之上。

2、骨法用笔 ——“骨法”即线条的功力,没有一笔一捺的线条就没有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硬笔写出的书法作品除外)。线条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笔锋的方向,二是运笔的力度。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线条组合变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画面效果。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结字”或者“布白”的问题。如何“下笔无惑”、把握线条的节奏,这是历代画者一直在摸索的话题。

3、应物象形——“应物象形”不是照着实物写生,而是说画画要灵活地根据对象的外形特征来进行描绘。这个“形”不仅是外部形态的“形”而且是内在神韵的“形”。“应物象形”不仅要“像”而且要“神似”。“应物”的过程就是“神似”追求的过程。 以上三点都属于作画时的“用笔”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韵生动”取决于“笔法”是否到位。

4、随类赋彩——中国画讲究色彩的审美效果,既要“悦目”,又要“赏心”。但这里所说的色彩并不是自然界中实物色彩的原样复制,而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组合色——“随类赋彩”即是其中之一。另外,“随类赋彩”还包含“取色”与“布色”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取色”就是挑选颜料的颜色;所谓“布色”就是在画面上处理色彩的方法。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其他诸如“经营位置”“透视”等等因素也会对中国画的明暗效果产生影响。学习中国画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艺术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