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太令是谁?
“太令”不是书家的名号,而是汉代官职名称(大司马)的简称。这个称谓经常会出现汉代文人的作品中,在东汉时期尤甚。 例如: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序中“明诏乃发,驰驿奏书。闻之帝城,迅若回飞。”“帝城”指京师,即洛阳;
唐代·韩愈《月池》诗中 “老氏去年耕未遍,太守今岁税无余。”其中的“老氏”指的是汉司空、御史大夫老子李耳;
唐代·韩翃《送李端公赴江西幕》“旧事寻春喜,新官拜阙临。太守先移节,尚书次渡浔。”“太守”和“尚书”代指州府的长官,其中“尚书”泛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刺史或太守。
宋代·苏轼《送张嘉父秀才知制诰》 “天子命曰‘可’,谓之‘制誥’”中的“制誥”即是“制作诰命”的简称。而“作制诰”的工作是由“翰林学士”负责起草的,因此人们常以“制誥房”来代指翰林院,也可以说成“翰林作制誥”;另外,因为皇帝诏敕用文字表达往往比较正式,所以又有人将之简称为“制”。如明代冯梦龙所撰小说《水浒传》第十五回“杨雄石秀同投梁山泊”中就有“制曰:……今令将军马到任,特赏白虎领丝三匹,锦二匹……”。
总之,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汉朝的“太令”是一个官名。 那么,为什么“太令”会成为一些书法家笔下的行款字体呢?我分析原因大概是“太令”二字古雅,且与“令”字相近似的字形在汉碑中很常见,故而在文人笔下“太令”就渐渐成了常用的行款字体。至于这种风气究竟是怎么兴起的,恐怕还有待更多的史料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