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版人民币有貔恘么?

元琳灵元琳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很明确的告诉楼主,2015年11月3日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新钞100元(即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是没有“貔貅”的! 所谓“貔貅”是指古代传说中的招财进宝的神兽,只有它的舌头和牙能赚钱,而屁股和大腿是漏财的,所以人们通常把带貔貅的钱袋子放在身上,取其招财之意。现代装饰中也有许多以“貔貅”命名的,比如用金属或玉做的吉祥物(也叫貔貅吊坠、貔貅手链等),还有以“貔貅”为名称的货币基金。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古时候“貔貅”其实是一种神兽,而且是一只有“五爪”神气的神兽! 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中有对“貔貅”的描述: “那马,却自带五爪金龙之相……” 这里的“五爪金龙”显然不是指现在所说的遗传基因或染色体多了一条,而是专指出于异类动物中的神气,而“四爪”则指人类等凡胎。

古人描写的“貔貅”是有“四爪”和“五爪”之别的,并且“四爪”是“凡胎”的代表,而“五爪”则是神明的象征。 因此在明代小说中,但凡提到神仙或是异类时都会用到“五爪”这个字眼,如“五爪龙君”(见《封神演义》)、“五爪天仙”(见《三宝太监西洋记游记》)等等。 后来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钦定续文献通考·神祇考一》中,更是直接提到了“五爪神”: “五爪神,一名饕餮……” 这里提到的“五爪神”显然就是“五爪”的意思了——“五爪神”就是“五爪”的神灵。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纸币上要印一个和“五爪”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先来看这张纸钞上的图纹,其实是我国唐代开元通宝钱币背面的图像,这枚古钱币目前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而这枚古钱币的正反面图案是这样的: 由此可以看出,背面图案应当是“双龙戏珠”,但是前面提到的清代《钦定续文献通考·神祗考一》中却提到了一个“饕餮”的图案,这就对不上号了。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币印刷技术是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纸币发行经验,而在西方国家最初发行纸币的时候,往往在正面印有国徽或者女王头像,而在纸币的反面则大多使用硬币图案,因为西方早期的纸币是从流通的硬币中衍生出来的。 中国也不例外,在晚清时期外国人开始引入先进的印刷工艺后,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威,开始在纸币反面印上自己的标志——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华民国的纸币上出现了“双旗”(即两面国旗)、“嘉禾图”,或者是“五色旗”和“民国国旗”。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封锁金融技术,因此我们不得不采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来印制纸币。而就在此时,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却在新疆地区发现了距今两千多年的汉晋时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缎护壁,于是我们的纸币正面采用了“五星红旗”(见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币),而反面则参照了乾隆年间的“五福捧寿”(参见1980年版第四套人民币)。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五福捧寿”是清代文物,但是这件文物上面的花纹却是典型的汉代风格,而且文字是明代的样式。 至此,本已“消声灭迹”的“五爪”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五福捧寿”明明是“四爪”啊?怎么解释? 对此,我国的纸币设计者非常机智的选择了忽视,毕竟这确实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

直到2015年央行发行新版纸币时,这种尴尬才终于得以解开,因为这时我们有了解释的底气。 这是因为在2014年年底,央行在公布第四套人民币停止流通时,曾专门指出: “1980年50元和100元的票面图案,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充分表现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这两个面值的大额币种,发行量都较小,市场流通量极少,保存完好的数量更少,升值潜力较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