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有收藏价值吗?
当然有价值,而且比起银元来价值还要略高一些。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种类很多,有贝币、刀币、布币、圜钱、金属秤砣等等,然而最终赢得“现金”称号的却只有铜钱。 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逐渐成熟后,青铜器大量出现并成为礼仪器具后,人们发现铜制的铸币原料充足且易于铸造,因而开始用铜币作为流通货币。 不过最初用的铜币是以铜为主,另外含有一定比例的其他贵金属或者白铅。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蚁鼻钱”“鬼脸钱”,秦汉时期的五铢钱,唐玄宗开元通宝,宋徽宗大观通宝等,都采用这种铸币工艺。这样铸造的铜币,由于铜的含量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发明了青铜合金(红铜和锡的合金),这种红色的铜币一直是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的主要币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清铜币”以及“民国纪念币”。不过这种铸币工艺已经落后,所铸铜币质量较差。
后来,我们国家对铜币的材质做了规定,用红铜(紫铜)95%,白铅4%,锡1%。这三者配合成的青铜合金制作而成的,称为“普品”;而用其他稀有金属制作的铜币被称为“稀有品”。 由于我国是一个产铜大国,所以用红铜打造的铜币原材料成本比较低,不过由于工艺的进步,目前用红铜打造的普品铜币已经非常少见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铜币都是“稀有品”。虽然国家的规定没有改变,但实际制作过程中,由于工艺等原因,各种成分有所变动也是正常的,因此需要大家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