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秤砣有收藏价值吗?

糜楠莉糜楠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石衡”又称“石权”,是我国古代用来称量货物使用的一种器具,即现在我们所说的秤砣,它是以铁、铜、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圆形重物。 它起源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出现,到东汉时期开始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唐宋元明时盛行,而在清代之后逐渐被金属称量工具所取代。 石衡的轻重与容量单位“斤”和“两”相关联。我国古代重量单位“斤”“两”制度一直变化很大,但基本变化规律是由小变大再变小,也就是不断“循环”。人们用石衡来称量物品时,也是随着斤两制度的改变而变换它的重量。比如,在明代初年一斤约为600克,一个石衡约重300至400克;到了明朝中后期每斤约为500克,石衡约重250克;到了清朝初期又恢复到明朝初年的重量,这样循环往复。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古秤中的秤砣,大多是清末民初时的遗物。因为从乾隆帝开始,由于白银外流严重,朝廷为了增加税收,就严禁百姓自行铸钱。因此民间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制钱,即用紫铜加工制作的铜钱。由于紫铜价格比黄金贵,有人就用黄铜代替紫铜铸造制钱。清中期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世界贸易的增加,中国的外贸逆差越来越大,导致银价下跌,民间使用的制钱多是含锌量较高的青铜。这些劣质的币材使得制钱的重量和含量均不符合标准,即“虚值”严重,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旧制的石衡重量显然就不合适了,于是人们改用质量更好的铁或铜制作新秤的秤砣。一些旧秤改造时也换上了新的秤砣。所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古秤都是铁和铜质的新秤,而石质的古秤已极为少见。

不过,虽然石衡已不再流通,但它却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而被历代文人所珍视。宋代王楙在《野客丛书》中云:“凡物各有足称者,故玉谓之琮璧,木谓之枋柚,石谓之星秤……”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也说:“凡星皆圜转而流影于水。今圆秤底之刻珠者,取象于星……秤之制始于楚怀王,其法自上及下称物,轻则徒然,重则加准。”

可见,石衡不仅具有着实际用途,还被赋予了美好的文化寓意——如象征公平合理和不欺暗室等。而这些文化内涵也正是古秤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