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海空总司令是谁?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国实行军令、政治、财政各不统一,军费奇缺,兵员和军火来源缺乏,给养不足。军事训练制度混乱,军校及训练班多如牛毛,军校生“文凭”泛滥,使军队质量普遍下降。空军力量十分薄弱,海军力量更为衰弱。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誓师抗日,并任命自己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为了便于领导并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准备对日抗战,同年12月29日发布命令,将原陆军、海军和空军分别改称为第一、第二和第四军,各部队原番号照旧不变。国民党各军阀的军队改编为一、二、四集团军。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中国军事实力为:陆军170个师,共200万人,编成25个军;空军14个大队共40个中队;海军8个支队共18个舰队,约1.5万人;特种兵约10万人。
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中国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进行17次改组,将原有的战区体制改为作战区域与战区体制;将原有的军、集团军、路军等层级改为兵团、军等层级。按照国民党的军事统帅体制,抗战时期设全军最高军事委员会(简称统帅部或委员会),作为军事最高指挥机关,由委员长领导行使统帅指挥职能,同时代行行政院长职权。
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第31集团军总司令、西南作战军总司令及中国战区(后改为军事委员会)远征军总司令。其他重要将领,分别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济棠)、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第1、第34、第3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第18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东南作战军总司令(何应钦)、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叶挺)、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王懋功)等。
中国陆军在8年抗战时期实行军、师、旅3级指挥系统,师辖2个旅,师属1个补充团。实行军制,按性质区分为15个军种。按作战地域,分为3个战区。
第1战区,辖区包括平汉路以北、黄河以北、永定河以西、山西及其以南地区,由程潜任司令长官、卫立煌任副司令长官。
第2战区,辖区包括大同、绥远、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山西、察哈尔等省,由阎锡山任司令长官、朱毓秀任副司令长官。
第3战区,辖区包括两淮、江南之东南、皖南、浙东、福建、江西等省。由顾祝同任司令长官、薛笃弼任副司令长官。
中国空军最高统帅部于1932年12月成立,后改名为航空委员会,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指导机构指挥全国空军,其任务是“管理军事航空、海空军、航空建设”。蒋介石任航空委员会委员长,周至柔任副委员长,1945年,改为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任主席、陈绍宽任副主席。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主要机型有:驱逐机、轰炸机各16个大队,侦察机、教练机各6个大队,合计共38个大队。
中国空军共有飞机、驾驶员、通讯兵和地勤人员共约11.6万人,飞机120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