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正贡生是什么职位?
清朝为了笼络人心,优待科举生员,所以生员可以保送京、外院校读书并应考。如果生员保送入学国子监读书(叫“入太学”),这种保送方式叫“例监”(又叫“例入监”)。如果生员保送作县级佐贰官(即正印官外的副职称),叫“例职”(即“例出贡”)。清代的“贡生”已经不是官衔,所以“例出贡”应该叫“例职”。
清代的“贡”,有恩贡、拔贡、优廪贡、岁贡、副车贡、优贡等多种名目。“例贡”比以上各种贡低一个档次,所以称“正贡”以别于“副贡”。清代在顺天、广东、江宁、浙江、四川、陕西等处,还设置了“宗学”,是专门招收宗室子弟入学读书学习的机构,和国子监并存。顺天(即北京)贡院,也同时接待宗室子弟应考。顺天宗室子弟应考中式,叫“宗贡”。“正贡”也有低等级,于是就产生了低一等的“副贡”。
古代选拔和任用官员有两大途径,或由科举考取(有进士、举人等科目),或由学校推选(有贡生、监生等科目)。清代“贡生”的来源有选送和保送两种。所谓选送,就是按各省生员(即秀才)的定额,经过考核合格,依次选送入太学(即国子监)读书。“保送”就是生员在服官三年,经学政考核成绩优良,保送入太学读书。
清代贡生的“贡”期一般是一年,或一年半。期满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称为“御贡”,考在中等称为“恩贡”,下等又分三种,考在下等上区称为“岁贡”,考在下等中区称为“例贡”,考在下等下区称为“副贡”。但是清末流于颓废,贡生入太学后照例考试,优等、中等、下等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有的生员因贿赂官员,虽未入国子监读书,也称“贡生”。清代贡生的任用,由吏部按照品级“选派”(指候补、补缺)为七品以上佐贰官、教职等官。选派教职等官的贡生,也叫“任用贡”。保送作县级佐贰官的贡生,也叫“出贡”。
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等科目是两种方式选拔的,其中进士、举人是比较高级的,贡生、监生属于低级。中了进士、举人、贡生后,可以做官,这种官职叫“主事”。贡生保送出来作县级佐贰官,这种官职叫“出贡”。古代选拔的官职分文官和武官,文官又分京官和外官;京官(在北京做官)又分品级,从一品到九品。清代文官九品分为十三级,一至四品为高级,五至七品为中级,八、九品为低级。五品以上的京官才能外任道府以上的长官,七品京官外放可作县令。贡生任用一般是“七品以下佐贰官、教职”,即从最低级的州判、县丞、主簿等七品或九品官衔做起。这些官衔都是副职称(即正印官外的副职),所以七品以下的副职在明清称“未入流官”。贡生所作“副职”、“未入流官”大多是“候补”、“补用”、“候选”等差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