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简体字风怎么写?
简体字并非当代所造,清朝末年即有之,在民间广泛应用。民国时期,简体字的应用更加普遍,许多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作家在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和书信中也常使用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前简体字已大量使用于香港、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与正体字并行流通。
历史上,民间应用文字中存在着的简字、俗字和或今或古的简称一直与正字、正形并行流通。有的流行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虽屡禁不止,但未被正字(正形)吸收。其原因在于,这类简字、俗字、简称存在区域或使用范围相当局限,使用率偏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委员会对简体字的遴选,即以历代通行简字、俗字为基础,再辅之以类推,既方便,又好写,又好认。
汉字从甲骨文、商周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一直在演变、发展中。“惟识其字,不知其义,则不知手为何也”等类说法是不懂汉字,不懂汉字改革的人的无知之谈。简体字是从繁体字简化的,识得了简体字,完全可以辨认繁体字。香港、澳门长期以来使用繁体字,人们到内地并不感到难处,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