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字书法怎么写?

强文政强文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简介】 赵字的写法与写其它字一样,笔画顺序为横、竖钩、横折折撇、捺笔四画;撇、横、点、撇、横折钩、撇六笔;撇、横折捺、横三笔等,具体请参照下图(图片可点击放大)。 2.【出处】 “赵”是繁体字,简化后的“赵”是现代汉字常用字之一,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战功大胜秦军于阏与之役而赵被作为姓,故有专家认为,这种来源于封侯的赵国君主的姓氏起源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另一说源于周王族国君姬姓所分出的赵氏(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相关人物及典故】 赵姓在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如战国时期的名将廉颇和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西汉丞相、军事家韩信;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等等,这里重点介绍两个历史名人——宋代词人辛弃疾和南宋爱国名相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大臣,民族英雄,江西吉安人。少年时即怀报国之志,刻苦勤奋,20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授官右丞相。后兵败被俘,宁死不降,最终慷慨就义。

他的《过零丁洋》诗中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抗元决心之坚定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另外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中不乏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其中的一首。

原文如下: 南宋时期南北对峙,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朝宋朝边境。公元1169年金主完颜亮集结大军准备南下攻宋。在宋廷一片紧张局势之下,时任江苏地方官(建康知府)的辛弃疾上书朝廷,指出“议者皆欲倚贼自壮”(认为依靠金国军队壮大自己)的荒谬想法并提出对策建议。但此奏章石沉大海,辛弃疾也由此得罪了当权派,被免去官职回到江西上饶闲居。他后来多次提出北伐建议均未被采纳,直到1203年被起用为湖南安抚使,次年又调任镇江知府。

公元1207年,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登怀古》。当时正逢冬天天气寒冷,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眺望中原感慨万千写下此作。 原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的缅怀表达了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南宋软弱无能统治者的失望之情。同时这首经典之作也是学习草书者不可不临习的优秀书法作品。

优质答主

我是学现代的,不是古文字专业的,但是我会一点古代汉语,可以分享一些心得: (1)“赵”是简体字“趙”; (2)这个字的繁体和简体的字形不一样,简体比繁体笔画要少十几笔,我猜是因为简体字是在简化繁体字的时候把形旁和声调都简化的原因吧; (3)《说文解字》里对“趙”的解释有: 趙,周武王之子受封为诸侯国“趙”的国号; “趙”字的第一部分(“邑”)是“示”部; 第二部分( )是"肖"部; 第三部分()是“言”部首; 第四部分()是“日”部首; 第五部分()是“走”部首; 第六部分()是“艹”部首; 在《康熙字典》里有关于“趙”的字源: 第一、二部分的字源来自金文;

第三部分的字源是来自小篆或石鼓文;第四部的字源于隶变时期的大篆;

第五部的字源来自隶书;第六部的字源来自楷书。 我不知道题主是不是问的这个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