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八年银币假的多吗?

储安猗储安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9年,解放北京的第二十七天,在一场针对反动军官的公审大会上,一名解放军代表控诉说道:这些反动派,他们还不忘要统治人民,他们宁愿把白花花的银钱扔掉,也不愿让我们这些干活的,受他们一点好处。说完,一阵大笑。台下观众欢呼起来,民主政府将真正为劳动人民撑腰,将扫除一切反动派,将举行币制改革,废两废银——废两,即废除银两,推行统一的货币;废银,即银与铜币并行,而以银为本位,铜币为辅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金银丝币两张并一案的通知》,对银两计划回收60。回收范围包括银元、银锭、条丝、块片及加工制品,成色一色足银及99。银。回收价格按每个单位重量计,每两回收13。3美元。

旧中国银币制混乱,有银币、银箔、银条、银饼,还有铜币上的银质镀层,这些银都在工业上作回收利用。

近代机制银币的诞生,是得益于国外引进的机器设备。19世纪末,清朝廷允许民间引进机器生产机制银币,外国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多年的大门,同样,也震醒了守旧的中国士大夫们,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以银为本、铜钱为辅的银钱比价稳定制度。外国银元流入后,一方面撞击着中国传统的银钱比价制度,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中国铸造和使用方孔圆钱(铜钱)的货币制度。由于外国银元制式有模有样,直径、重量适中,流通使用便利,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国内商人也开始仿造。清政府明文禁止,并处以重罚,但仍无法根绝。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曾明确表示,“严禁白银出口”,而且,“私人运银出洋,及银钱同兑外债,一律禁止。”以捍卫银本位制度。

然而到了1905年,清政府为筹措巨额军费,借外债4亿5千万元,规定以白银为抵押,支付利息,三年还清。清政府此举无疑在表面上维护了银本位制度,实际上却为白银大量外流开辟了新的渠道,加速了银币的贬值。

银本位制度迅速走向崩溃,中国也走上了金本位制之路。

银本位崩溃之后,中国的金融市场进入了大混乱时期

根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统计,从1932年到1937年,全国商钱共约一千二百方两,银业库存又约六万两,而同期流入民间的现银不过一百五十万两,其余二百万两或流入国外,或虚耗于洗钱的无谓消耗。

这就是银两体系崩溃后遗留的历史教训。直到1948年,我国银本位白银储备尚有19.8万吨,仅能支撑三个月的通货兑换。而在此之前一年的1947年,我国银本位白银储备已经跌至16万吨,只满仓6个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券不但无法币资格,且其所谓的“法币政策”亦根本未能对通货信用作出任何保障。从1936年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施行,到1947年底全国通货膨胀达到最高峰,其间6年光阴,国民政府无法阻止中国白银外汇的逐渐流失,中国逐步失去了铸造银币的原料,最终走上了对美国的债务危机。

“大元通宝”与“大夏通宝”

大夏国国祚只有两年时间,但它的铸币却流传于江湖。

1936年,四川军阀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和汉族封建势力结合,共同包围雅安李邦炳所在的“大夏国”。李邦炳眼看无处逃走,便带着两个“钱王”(当时主管铸币的官职),带着大量未铸的“大夏通宝”铜钱和一批“大夏元宝”银钱从后山逃跑,中途被部下执行,“大夏通宝”和“大夏元宝”就这样消失了。

第二年,陕西西安附近有个地名叫常家寨的地方住着一个有钱的财主,因为他无子,晚年很寂寞,便给财主的绰号叫“常元宝”。这个常元宝常到西安附近的书院门闲逛,每天喜欢看看街头玩艺。

这一日的书院门街里有几个耍杂耍的,其中一个耍木玩的艺人在玩盘腿罗汉,技艺非常高超,观众看得也很集中。常元宝站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忽然他的眼睛被门口的一个布帘子晃了一下,原来是门里有个摆摊兑换钱币的,摆着一个宝葫芦形状的空钱箱子,里边还有许多小空格。常元宝心里一怔,旋即不动声色地把手中的赏钱丢在桌上,悄悄走到摊子前,向里一看,只见里边格子里边码放着的铜钱绿锈斑斑,有宋钱,还有明钱和清钱,种类繁多,很值钱。再细看钱币上面的字,有宋徽宗的,有大夏皇帝的,还有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这些东西可不是谁家都收藏有呀!常元宝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把铜钱一个个捡起,计有120枚。从门口看过去,耍杂耍的正在卖力气,并没有注意他常元宝干什么去啦。

常元宝回到家里,心事重重地迈步走进院子,刚要进屋,突然从身后传来一声喊叫:“常元宝,你站住!”他回头一看,是乡上的保正(乡长)。保正姓蒋,名叫蒋凤岐,是常元宝的邻居。这蒋凤岐看见常元宝神色狼狈,情绪低落,举止反常,心里感到惊讶,便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子问:"你给我说不清,怎么回事!”常元宝勉强应付了几句,从保正房里出来了。

这天晚上,夜深人静。常元宝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总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儿蹊跷,明天天一亮,要是被街上那伙玩杂耍的知道后,还不知怎么对付我呢!难道自己收藏的钱币有错误?可是这么多年来,从未出现过错误呀!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常镇玉。

常镇玉,字梦章,陕西西安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1922年东渡日本,进入阪仓造丸东洋工业专门学校造糖科,3年后毕业。1926年,22岁的常镇玉受命回国创办陕西糖厂。1933年5月,在陕西省实业厅的主持下,陕西陕西糖厂试制生产铜元,并定名为“元宝”,铸造了“陕西官局造”的“第一版”铜元,后来又造了第二种“元宝”铜元。1935年“二五”减拨税,因为陕西产铜很少,陕西总督府便派人前往陕西绥德等地挑挖黄铜,制造官局铜元。常镇玉担任了陕西总督府顾问,陕西督军于右任给常镇玉题了斗大的“宝”字,这“大元通宝”和“大夏通宝”便这样铸造出来了。

1938年,日寇占领西安,常镇玉逃到重庆,随后又迁居四川威远,所藏巨钞及古董珍玩在大轰炸中几被焚毁,由于灾难重重,遂用自铸“圆宝”,并在背面上下缘铸“长寿富贵”和“长命金钱”八个篆字,以避战乱。抗战胜利后,常镇玉携家返回陕西,先后在凤翔师范和西安师范任教。1948年西安解放,常镇玉任新疆省伊犁专区行署主任,后因病住院,1962年于上海去世,享年58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