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还有回青料吗?
所谓“青料”,就是造翡翠玉器时用来染色的一种染料,早期被称为“青色的玉”。这种染料最早产自东非,因颜色发青而得名,古人也称它为“青翠”。
清代的回青料是乾隆时期一种十分名贵、十分罕有的翡翠染色剂,用这种染色剂加工制作的翡翠制品,在光线下呈现出亮丽的青翠玻璃光泽,显得十分美丽。
在清代之前,青色的翡翠玉器只有缅甸出产。13世纪初,缅甸正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15世纪以后,翡翠由云南进入中国,并迅速风靡华夏大地,其价格也一涨再涨,甚至与金银等价。而缅甸产的翡翠原石和玉器,更是成为皇室的宝物,普通老百姓想都想不到。
到了17世纪,翡翠的产地已经不只是缅甸了。当时东南亚有一个地方名叫安南,即今越南的北部,其北部与中国的广西、广东接壤,而且安南与缅甸毗邻。当时缅甸处于暹逻(今泰国)的统治之下,而暹逻与安南则是敌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缅甸翡翠石与安南的翡翠石就很难分清楚,经常发生纠纷。
到了乾隆时期,安南翡翠大量流入中国。由于安南翡翠石与缅甸翡翠石相似,很难区分,而安南翡翠石由于原料产量多、质量好,被缅甸商人称为“滇西料”,即产于缅甸西部靠近安南地区的翡翠。
安南翡翠石的流入使得缅甸翡翠石的地位受到挑战,为了保住自己“翡翠”的招牌,缅甸商人就向乾隆皇帝上书进贡缅甸出产的翡翠。据历史记载,从乾隆七年的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742年-1850年),缅王共向清朝进贡了八次翡翠玉。这些翡翠玉大部分是缅甸东部克钦邦出产的缅甸翡翠,只有少数是缅甸西部克伦邦产,但都不是安南附近所产的安南翡翠。
安南翡翠料进入中国以后,人们很快就发现缅甸翡翠与安南翡翠的质地不同。因为缅甸出产的翡翠硬玉晶体结构的晶粒十分微小,而且非常均匀,透明度好,所以缅甸翡翠显得颜色非常艳丽。而安南附近所产的翡翠质地较差,颜色比较暗淡。
但是,安南翡翠与缅甸翡翠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呈淡绿”,人们很难分清楚。清朝的工匠们都是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及丰富的玉石鉴别知识来分辨翡翠品质的优劣,但安南翡翠的大量流入,让鉴别翡翠难度加大。
到了嘉庆、道光朝时,安南翡翠的产量越来越少,品质也越来越差。虽然出现了安南翡翠,但缅甸翡翠仍然以其独特的色彩和优良的品质吸引了更多人的青睐。
到了晚清,又出现了缅甸翡翠,而且缅甸所产的翡翠品质逐渐超过安南和旧缅甸的翡翠。但是,安南和旧缅甸翡翠的命名已经被习惯所固化,再加上安南翡翠石品质劣于缅甸翡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