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桌子上的小条几?
在明清家具中,常常可见到一种只有三足或四足,上方有一块板、中间空空、造型简约的家具,人们叫它"高几”,或"台几”。几是中国家具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的产生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商周时代的漆俎就是最古老的几,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件朱漆俎,长94厘米,其两端有高13.2厘米的立耳,中间平直,其下三足,两足在中间,一足在前。俎是祭祀时放生肉的祭器,也有人认为俎是切肉用的案俎。"俎、几同形”,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几是由俎演化而来的。商周时代,俎、几等家具多与席配合使用。
商周时期的俎
此后2000多年,几作为一种独立的家具,沿用时间很长,而与几配合的矮席也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高桌、高椅在中国家具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从唐代开始的,虽然如此,几却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自宋元以后,几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使用,其功能已经不再承载较重的物品,而变为案、桌的补充,常用于承托一些较为精巧别致的物品。特别是到了清初以后,随着硬木家具的大量盛行与使用,几的形式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其形态与工艺水平达到几的顶峰并延续使用,尤其是三足条几,这种独特的造型在清式家具中十分流行。
在结构上,条几以用料节省、造型简练而著称,一般条案、条桌,多为板足结构,而条几的足却是外翻的。足与腿足间通常采用双榫或夹头榫的接合方式,结构都非常稳固结实。条几造型优美流畅,风格清新。条几一般多摆设在宽敞的大厅或卧室,或陈设于博古架旁,通常上面摆放书卷字画或古董文玩之物,既起到烘托居室华丽高雅的作用,又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