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有俄玉制品吗?
在清代,新疆地区向内廷进贡的玉料中既有和田玉,也有俄玉,《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玉河出玉,有黑白二种;黑玉出于乌卢斯台等处,白玉出南八城。乌卢斯台即新疆北部的乌尔加河,该河中出产黑玉(蛇纹石玉)。南八城指和田等城,出产白玉(和田玉)。因此清代时和田玉与俄玉在内廷得以同时使用,并出现了以二玉同时制作的玉器。
在清代,和田玉与俄玉同时在宫廷中使用,因此出现了二玉杂揉、二玉合雕制作玉器现象。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白玉兽面纹双联瓶》,该瓶造型典雅,圆瓶双联,颈部浮雕蕉叶纹。瓶身装饰兽面纹,瓶座为象首及蝉纹,在双瓶中间联首内以透雕回纹相联。此瓶洁白温润,细腻无瑕,但玉色不纯,白玉内部含有青灰的色泽。双瓶所用玉料为一整块玉料琢制,根据玉料颜色的不纯与不匀,巧妙地雕琢成对称的双瓶,以遮盖玉料的不足,是清宫双联瓶中的珍品。
这件青白玉双联瓶具有洁白的色泽,玉性十分细腻,符合和田玉的特征,但在玉质上它又存在着和田羊脂白玉所不具备的玉裂。按常理和田玉经过千万年的地质运动后,很难再发现带有裂的美玉,这件双联瓶白玉内含裂痕,这应是制作该瓶玉料中含有蛇纹石玉,即俄玉所致,很可能是和田玉与俄玉杂揉后形成的特殊玉料,它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又利用双牌造型使玉裂显露于浮雕纹饰的间隙,使一件存在缺陷的玉料制成了一件精美的玉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宫所用和田玉与俄玉除杂揉成玉璞外,还出现了二玉合雕玉器,但因和田玉在清代受到特别重视,因此和田玉与其他玉料合雕的玉器,通常是以和田玉作为玉器的主题纹饰,其他玉料作为衬托。清宫档案中有不少关于此种玉器的记载,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月二十一日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着将绿玉碗一双随一盒盛装寄信,交苏拉达什带往哈密,着哈密回王速觅到红玉两块,照原碗大小做就相合,送至京城呈进……”。档案记载清宫曾派人将绿玉碗带到哈密,交当地哈密回王照碗大小做红玉碗合对,呈进宫廷,此种玉器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为合碗,乾隆皇帝为此种合碗有诗描述:“绿玉碗合红玉碗,两般合成一。若非出西域,何缘在中土?玉乃石之美,质异俱可爱。玉色亦多般,得可适其会。”
清宫档案中称此碗为绿玉与红玉合雕,红玉应指玉石具有红色色调,应是俄玉,因为俄玉包括紫、绿、白、褐、黑、灰等色,因此红玉应是俄玉中一种色深的玉石。合碗也称合璧,是清宫特有的一种玉器样式,乾隆皇帝对此种玉器十分喜欢,有诗曰:“和田出美玉,于阗昔西域。琢为大小璧,红白相合璧。玉不相混合,相合色各异。是谓玉合璧,非合亦非异”合璧诗中对“合璧”一词解释,这种玉器是红、白二色玉料合成。因此件玉璧白玉雕琢为山水庭院,红玉雕琢为海水祥云,应是符合档案所载的红玉与白玉合雕的合璧。
清代宫廷所用以白玉与俄玉合雕而成的玉器中,除合璧、合碗外还有几件双喜合欢盒,清宫档案中也多有记载,其中一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盒盖以俄玉雕琢云蝠纹,盒身为和田玉,雕琢山子,此盒制作精致,构图巧妙,是一精美玉盒。此种盒子造型在清宫俗称为瓜合盒或合欢盒。清宫档案中亦有记载,“于八月初四日照得四十二号呈览之白玉山子碗一只(系和俄玉一块作成者)”。因此种玉碗以和田玉与俄玉杂揉的玉料制成,因之形成玉碗白玉中含有青灰色泽,色彩不匀,故乾隆皇帝有诗描述:“……碗上青灰色,色亦不全匀。惟其不全匀,全由质使然。质分黑与白,白黑不全分。玉性不全纯,有纯有间分……”。乾隆皇帝对碗上青灰色色调及玉性不全纯进行了细致描述。
清代宫廷不仅使用产地于新疆和田的和田玉及产于新疆北部的蛇纹石玉(俄玉),而且还使用来自于缅甸地区的翡翠玉料,因此出现了以和田玉、俄玉及翡翠三玉合雕的玉器。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清三玉合欢盒”,该盒呈半圆形,盒盖为和田白玉,盒身上部绿玉,雕琢竹子,中部为玻璃,下部为紫玉,呈圆弧形弯曲,形成壶门式开光,其内嵌紫檀木板,木板上阴文填金“三玉盒”款。此盒为和田玉、翡翠及绿玉合雕而成,是清代宫廷特有的一种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