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铜是黄铜吗?
黄铜是一种以锌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古老的黄铜制品出土于甘肃张掖县坟麻湾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其后,在河南安阳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殷墟妇好墓和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等均出土有黄铜器件。然而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缺乏,有关黄铜的铸造工艺技术的记载很少。
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我国古代黄铜的生产可能是采用以铜和锌直接熔铸的方法,但因出土黄铜中常常含有银、铁等元素,因而也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以红铜直接浸锌生成黄铜的工艺,并认为这是我国特有的炼铜工艺。因为根据现代化学知识,锌是一种沸点很低的金属元素,在常压下加热锌与铜的混合物,由于锌在近1000℃的温度时就变成气体逸失,高温的铜液无法吸收锌,故很难用铜和锌直接熔铸的方法来冶炼黄铜。因而古代我国很早就有黄铜铸造工艺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而引起学术界的争议。
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冶金史学家杨亦喜等根据清代技术文献记载,进行了复原清代黄铜冶炼生产工艺的实验,并获得成功,有关论著在90年代中期发表,使这一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难题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