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款民窑有价值吗?

陈张嘉陈张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初,随着景德镇御窑厂的复烧及制瓷工艺的日趋精细,使得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绘画功力的画工从事御窑厂的彩绘工作,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彩瓷制作较为精细,并且官窑器和民窑器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清初的康熙民窑青花瓷在青料的使用上已较为成熟地使用了浙料或云南料,其成色清丽明艳、浓重雅致。在绘画上,康熙青花的民窑器并不刻意回避官窑图案,从而造成不少康熙时期的作品具有“官搭民烧”的特征。康熙青花的民窑器在绘画上继承了明末清初“转变期”青花的传统,所绘图案线条简练、概括,但内容十分丰富充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大量反映当时市井生活题材的农耕、桑织、宴饮、游乐乃至战争、航海等场面。表现技巧上,多采用留白手法,从而突出图案的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耕织图”为康熙时期青花瓷独有题材。

雍正、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制瓷工艺也进入历史高峰。在清政府锐意革新、繁荣经济的政策推动下,景德镇的民间制瓷业得到长足发展,窑厂规模不仅远远超过了明代,而且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分工。这一时期瓷器造型趋于小型化、图案华丽繁密,青花瓷也以清新翠丽的成色取胜。民窑青花中的人物故事以三国、水浒等为主,同时盛行在盘、瓶类器物绘满四季花卉图案和“八宝”图案,给人以玲珑剔透、精美华丽之感。在装饰手法上常采用轧花、剔花等,尤其在纹饰开光中,流行将瓷釉剔去,露出洁白的胎质,从而衬托出纹饰来,此即为“露胎”装饰。受文人绘画趣味影响,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上也流行“锦上添花”技法。在青花的装饰上开始大量使用洋黄、洋红、水绿等“洋彩”颜料,出现了青花加紫、青花加金等装饰,这种在青花“玻璃彩”上加绘炉钧釉并饰以金彩的产品,为雍正时期独创。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上还盛行用隶书、宋体、魏碑等装饰吉祥诗句。雍正时期常见的底款为“大清雍正年制”或“雍正年制”。

由于嘉庆以后帝王的不作为,导致清朝国力日衰,反映在制瓷业上,这一时期的产品也显示出“江河日下”的态势。就整体造型而言,趋于沉重累赘,比例失调;在图案装饰上,堆砌繁琐,缺少新意,纹饰布局紧密,笔法粗糙呆板。在青花成色上,嘉庆早期青料发色还比较艳丽,后期发色开始转淡,同时出现浅紫色,至道光、咸丰两朝,其青花色调已明显地变灰淡。同治、光绪后,一些官窑器为了满足市场需要,采用进口的“洋蓝”料,使青花的成色重新变得浓艳美丽。清晚期的青花瓷上还流行用金彩装饰。这一时期的款识多为“大清XX年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