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玉发光怎么回事?

钟沄州钟沄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玉器由于存世年代短,出土地较少,因而清玉多传世品。传世品由于长期盘摸摩擦打擦,光线照射等原因,而使玉器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氧化层,行内称包浆或皮壳。一件玉器的皮壳,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盘摸、摩擦和自然外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因而皮壳与玉的本身结合非常紧,用手触摸没有一点的起壳现象。有的皮壳是棕黄色的,呈半透明状态,还有的是酱红色,呈玻璃光泽等。特别是沁色、皮壳更为明显、漂亮,这种经过时间熏染渗透到内里的颜色,是很难褪掉的。(皮壳颜色、光泽可以作伪、用上色等方法,很容易辨认、可有加热、水洗等方法褪掉。颜色不均匀,很浮,在放大镜下看有颗粒状。)仿制品的皮壳与古玉是有很大区别的,新仿皮壳显得不自然、过于圆滑不够深沉。

由于清玉多为老坑玉,玉质与明代相当,大多油润、细腻、致密,水透性较强,呈半透明状。在传世中由于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在清朝玉器上出现了一些自然的特征。一件好的玉器在制作完成后,为使玉器更加美观,玉器制作完成后还应进行打磨、上蜡等。清代以前的玉器打磨,多采用解玉砂等,打磨不够光亮,使玉器表面显得有些起毛,清乾隆时期因受乾隆皇帝的影响,乾隆时期的玉器制作极为精细,因而在加工时为了提高玉器的光亮度大多玉器都经过上蜡、抛光和染色等。特别是清中期后玉器经染色、上蜡后,玉器的表面会出现玉光。所谓玉光是指玉器在磨、抛过程中,在玉器表面发生一种类似于玻璃一样的透光现象,用手触摸玉器表面有光亮,很滑润的感觉。

出现玉光的机理,可能是玉器在染色、上蜡过程中,通过高温、高压使染色、上蜡渗入到玉器中,在玉器分子的作用下使玉器表面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玉器的表面结构更加紧密,水透性更高,所以出现玻璃样的玉光。因此清玉中凡是上蜡、染色的玉器,在玉器表面均会出现玉光。但不是所有的玉器都有玉光,如没有经过染色、上蜡,或染色、上蜡不彻底,这些玉器是不会有玉光的,因而我们在鉴别玉器是否有玉光应取玉器的平直部位进行观察,如有玉光则玉器应为清代玉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