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跟民窑的区别?
我国的制瓷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瓷工艺,形成永不衰竭的瓷业生产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瓷器自唐宋起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向亚、非、欧、美洲许多国家流播。制瓷业是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官窑”如“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名瓷大量出现,到了后期民国年间,由于战乱,政局不稳,经济衰退,这些官窑已经无法维持运作,最终停烧、倒闭。民国到解放初期民窑瓷器中也有精品出现,与官窑相比,除了在工艺上要略逊一筹外,其他区别不大,所以市场成交里常常以品相优美的民窑瓷器甚至超过官窑瓷器的成交价。区别“官窑”与“民窑”:
“官窑”就是专门为皇帝烧制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的。官窑产品在明清时代有严格管理制度,其器物品质自然是精益求精,由于当时管理严格,其产品大都有明确记载的款识,明清两朝的官窑基本都有年款文字记号。且制作精美。传世品有:“康熙五彩、珐琅器”、“雍正粉彩”、“乾隆各种彩瓷”等。
而“民窑”,是“官窑”的对称。它不同于“官窑”生产的是专门给皇帝使用物品的瓷场,民窑里的产品专门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瓷,也有为出口国外烧制瓷器,这类瓷器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高品质的精品,传世品有“光绪玫瑰红、浅绛彩”等。一般多数器物均无款,少数仅有简单的堂名款或仅画数笔兰花或简单图纹等。由于民间使用的东西是无限制的,什么用具都可以做,所以民窑器物的造型十分丰富多样。由于它不受造型的约束,制的器物,多数是为实用而烧制,其工艺制作和纹饰上,民窑与官窑的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清三代的器物中,尤以足部,民窑器物的足普遍小于官窑器物足。
清代及民国早期的瓷器,真仿器极易混淆。真仿器就是为宫廷制作的烧不成精品的残次品或专门仿制明代永乐、宣德、成化等御窑瓷器,残次品赏赐给了当朝的王公大臣,专门仿制的御窑有的被陈设在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中,清三代后有被外国使节买走,有被地方大员买走的;而民窑仿器即是仿照御窑的造型和纹饰在民窑制作的。因此无论是真仿器或民窑仿器,器底都有款,且款字极佳,真仿器与纯仿器从书法上有区别,前者端庄,后者放逸,且字体在某些笔画上也有细微的差别。还有一点,民窑仿器一般用国产料;而真仿器用进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