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五株花钱吗?

白铖浩白铖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株钱是汉代王莽时期所铸造货币中的一种。汉平帝去世后,宫中秘谋,先立了年仅两岁广戚侯的儿子婴为少帝,由王莽辅政。九年后又废少帝立西汉皇族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刘婴为皇帝,史称孺子婴。王莽自己当起摄皇帝。再过四年,王莽又废孺子婴,自称皇帝,国号为新。

王莽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把全国的大小制度都进行一番改革,其中货币制度的改革影响最大,破坏也最严重。汉代从高祖刘邦到汉平帝的200年中,使用的都是汉五铢钱(五铢的铢不是两斤中的两,而是稍小一点的计算单位。这个五铢不是指五两的二十分之一,而是五铢钱中的五铢,它不等于实际上五铢重)。王莽改铸五铢钱为五株钱。王莽改铸五株钱是历史上最离奇的货币改革,他把原五铢钱直径由2.5厘米扩大到3 厘米,厚也由1.5毫米增至2毫米,将面背铸文除“五铢”的“铢”字改为“铜”字外,其余都用古文,而且还在“五”字中间加上一竖,形如“五"字,当时人们称它为“五株钱”。

这种钱币只铸行一年。王莽为制造钱是出自神的旨意,竟在长安未央宫前建一座金泉亭,假托有人夜间在亭前掘得金人,足下有“一尺五寸”四字,王莽就把金人收藏在金泉亭中,又以一尺五寸的长度铸成五铢钱,五铢钱从此加厚,成为五株钱。王莽在改五铢的同时,又铸造大小、形状、重量、质料、钱文都不相同的28种钱,货币制度异常混乱,造成全国经济紊乱,商市不兴,流亡暴义,互相攻伐,百姓无所措其手足。又过了三年,王莽又恢复五铢钱。五株钱只铸行一年多就被废除,王莽灭亡后,就没有再铸,存世极少,因此,在古代就是珍罕之品。我国清代的收藏家为了仿五株钱玩赏,于是依照五铢钱的范模,将“铢”字铸成“株”字,制作五株花钱。

五株花钱一般径约3厘米,厚约2毫米,钱径和钱肉都比五铢钱宽大而厚重,钱文书体有篆书,也有汉隶。篆书仿王莽五株钱加竖道的形体,有“穿孔在下”的凸钱,也有“穿孔在上”的凹钱,并有背铸造吉语(如福、喜、贵、寿等)、花纹(如云纹、星纹、几何纹等)及纪年纪值文字。如“五株钱•福星高照”、“五株钱•一甲一名”、“五株钱背福寿”、“五株钱背五子登科”、“甲午年五株钱”等。材质有铜、铁、银和铅。

五株钱是王莽货币制度混乱、经济瓦解的产物,它不仅铸造年代短,而且本身在当时就无人使用,在王莽政权被推翻的那场社会大动乱中很快就被销毁殆尽,所以存世很少。现在世界上所存的王莽时期的五株钱不过数枚而已。清代制作的五株花钱都是仿铸品,它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质量上与王莽政权时的五株钱都有很大差异。清代仿王莽五株钱铸造的钱币,其钱径大都在3厘米左右,钱廓粗而笔道细,铜质细腻,光洁度也好。而王莽政权时的五株钱廓笔比较匀称,文字比较粗壮有力,钱质粗糙。

王莽五株钱和清代五株花钱的区别主要是文字“五”的构造不同。王莽五株钱的“五”字,其笔划和汉五铢钱的“五”字几乎是一致的,只是在“五”的“横笔”正中加一“竖笔”。“五”字上部的“一横笔”短,但下端的“一横笔”却比较长,而且笔划斜度较陡,显得比较奇特。清代仿铸的五株钱的“五”字,“五”的中“竖笔”与“五”的横笔一样直,而且“五”字上端和下端的“横笔”长短相等。特别是钱币的“穿孔”,王莽五株钱的“穿孔”在钱的面“五”,和“背株”的下部,即穿在下,“穿口”略呈“上小下大”的形状(即俗称为“穿孔在下”的凸钱)。清代仿铸的五株钱有的仍是“穿孔在下”,但大部分却是“穿孔在上”,特别是五的上“横笔”和株字的“横笔”都搭在“穿孔”的上边缘,即“穿口”呈“下小上大”的形状(即俗称为“穿孔在上”的凹钱)。王莽五株钱是年铸行的,所以当时有流通,存世多。清代仿铸的五株钱都是花钱,清代铸制的“五株钱,由于存世较多,一般都不大珍贵。但是某些背铸吉语或图案等的五株花钱由于有收藏价值,所以也受到花钱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的喜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