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元流通量大吗?
清末民国,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以致成为民国以来主要流通货币。中国通货膨胀严重,外国银元流入,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币制更是混乱,军阀割据混战更是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民国初期,流通的银币有墨西哥鹰洋,及英属印度、日本、法兰西、德国、西班牙、沙俄等国铸造的银元,还有清朝时期的铸造的龙洋,以及地方铸造银币等,流通银币的混乱给人们金融造成了极大困苦。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银币的使用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经济上的落后,根本无法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银币的铸造远远满足不了货币需求量。清政府又企图限制或扼杀私家银矿发展,对外国银币、银锭肆意涌入中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造成了外国银币在中国的泛滥。
北洋政府成立以后,为改变币制混乱局面,1914年2月公布国币条例,嗣后,在上海设立造币总厂,着手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大洋,亦称袁大头),规定“壹圆银币为主币”后又实行银两制。1929年9月又改银两为主币。
辛亥革命胜利光复后,民国沿用清朝年间清代铸币制度。北洋政府为了统一币制,发展工商业经济,在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21条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61条,明确规定银币为主币,1000文铜币为辅币,铜币价值银币千分之一,银币的单位为圆,铜币的单位为文,实行银本位制,总行设于上海,分厂设于天津,南京和广州等主要城市,其银币铸造权,皆集中于北洋政府的中央。铸币总厂是造币的最高机构。《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的颁布和实行,对当时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