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雕塑有哪些作品?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讨班为首都机场创作的《腾飞》。这件作品的制作和安装,应用了预应力索和拉杆等现代结构设计原理。《腾飞》的完成为我国建筑雕塑向大型化、功能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雕塑与建筑结合的另一途径是将雕塑的功能和材料同建筑结合起来。以材料为例,现代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装饰效果的新材料,它们既可以用在建筑上装饰立面或室内空间,也可以用在雕塑上,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建筑,或富有建筑感的雕塑。不锈钢就是这类材料的代表。用不锈钢制作雕塑和建筑部件,能使两者都具有永恒、冷静的金属质感和反射、闪烁的光感效果。这种效果与一般材料的沉重的、静止的、呆板的装饰相比较,具有更为积极、活跃、欢快的性格。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周壁上镶嵌着用不锈钢丝编织出的23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大事记和300多位中国各时代历史名人画像。这些金属文字和图像富有装饰意味,与建筑在材料感上是浑然一体的。它们既是建筑的装饰构件,又是附属于建筑的雕塑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使雕塑与建筑进一步融合。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和雕塑家都试图打破现代主义的“理性”原则,将装饰性、象征性的手法重新运用在建筑和雕塑中。“建筑雕塑化”和“雕塑建筑化”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建筑常具有复杂的体形、多样的色调和装饰性格,其表面和室内空间常采用特殊的处理手法形成某种雕塑感,有些“后现代主义”建筑甚至在屋顶、墙面上直接安装上巨大的象征性雕塑,以改变平淡乏味的建筑造型。与此相反,不少当代的雕塑家又从传统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形式手法用于雕塑,使雕塑具有某种建筑感。当代雕塑的大型化趋势加强了其类似建筑的特征。有些雕塑由于体型的庞大及其与建筑类似的外形和处理手法足以同建筑相混淆。雕塑与建筑的这种相互渗透的现象,是20世纪以后的新的艺术风格和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