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书画作品里面有几张纸?
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一张画可以是由多张纸拼合而成。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性问题。
从汉唐时代到宋、元,中国绘画的媒材发生了变化。汉唐时代,重彩人物画占据绝对的优势,绘画通常使用绢作为媒体,用胶和矾来处理绢的表面,以便上色和保存颜色,因此,这种绢的吸水性很不好。绢不便于书画拼接,所以汉唐绘画中,极少有大幅的绢本着色画。宋元之后纸本绘画兴起,特别是到了元代,文人绘画盛兴,水墨画风取代了之前的重彩风格,纸本绘画成为画家表现情感的主要手段。这时候由于纸本的特性,拼接成为可能,大幅画的制作也越来越多。
不过,这里所说的大幅作品,往往指的是横向的大幅,例如手卷(手卷的长度可以长达十几米,但高度却往往只有区区20厘米或30厘米左右)。而立轴往往尺寸并不大,多为单幅纸,很少见到由多纸拼接而成的。这与手卷和立轴的特性有关。
手卷展开的方式决定了它可以非常长,而且在欣赏时可以分段进行,因此制作手卷通常由多张纸拼接而成。而且,早期手卷在制作的时候,往往会加上标题(引首),后面也会加上题跋。标题是写在另一张纸上,后面不断的续跋,更是在原作之外加进去了很多纸张。在不断的流传中,手卷可能还会加入一个木匣,木匣、诗堂、画心(由多张纸粘接而成),加上大量的题跋,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手卷。
相比较于手卷,立轴的展开方式受到高度的限制。在使用立轴的时候,人们通过手或者支架来固定,因此它的高度就很难再往高处扩展。如果采用拼接方式,高度可以往上增加,但画心会显得比较零散,而立轴在展出的时候通常是单独出现,不像手卷可以分段欣赏,因此在制作立轴的时候,如果使用多张纸拼接而成,这就会让立轴显得很不整体。这样,立轴就很少由多纸拼接而成。
需要指出的是,汉唐时代,多纸拼接也是可以做到的。敦煌壁画中很多是经过了修复拼接,我们如果在看敦煌壁画的局部放大图中,如果找到两张纸拼接(即裂开后拼接修复)的地方,就会发现有“上纸”和“下纸”这样的字样。上纸为纸的上半部分,下纸为纸的下半部分。因此,如果把上纸的下半截和下纸的上半截粘接起来,就又形成了一张大纸,这样不断粘接,就可以得到更大的纸。同理,如果两纸横向粘接,就成为纵向窄而横向长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