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字的书法怎么写?
《师》字在现代简化之后,变成“师”和“帅”两个字混用的情况;但是在古代是没有这种问题的。 因此我们分析这个字的用法的时候也应当分开来看。
先秦时期的文字,一般只有“師”“帥”二字,用作动词是“率领、带领”的意思(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中“吾師有偏师居召”一句)。而作名词时则分别用来指两种人: “師”是军队统帅,相当于现在说的“将军”或略为尊贵的“元帅”[1]。《史记·周本纪》中有“西伯伐崇,乃分岐山之泥与仲雍嗣位以为諸侯之長,稱為太師”,这里的“師”就是元帅的意涵了。 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还可见到用“師”来称呼高级贵族的情况,这些人大抵都担任重要的军职。所以可以认为当时以“師”作为称号的高级贵族大多有相当高的军事权力。
至于另一字“帥”,其词义虽然也有“引导”的意义,但在古书中多不用于此意(比如“帥師”一词就从未出现过),而是作为“帅”的本字使用,意为“率领”。《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信陵君“夜乘車馳入邯鄲城門,設兵侯望”,“侯”亦读如“帥”。
汉代以后,因为隶书简化,“師”字的一撇被省去一多半,于是出现了很多写法类似但实际意义不同的杂体,这大概是造成现代“师”字与“帅”混淆的原因所在——不过即使如此两者仍然有很大区别,一是读音不同,二是作为名词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師”是一个多音字,除了shī之外还有一个读音是jí。前者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后者在古代却常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师说》中的“師”应该都是念作jí而不是现在常读的shī。
根据王力先生的考证,“師”作名词时可以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军队统帅,另一个则是乐师的简称。也就是说“師”既可以是“将军/元帅”也可以是指“孔子”这样的乐师。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韩愈在文章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其实指的就是孔子的身份——“教师”并不是一个古代的说法;而且这篇文章的主旨也不是讨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它讨论的是老师这一职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