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于右任书法?

崔成元崔成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64年3月8日 于右任先生病故,享年85岁。 在台湾的葬礼上,人们自发聚集在灵堂外面,为这位曾经参与过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新文学运动、教育运动和书法艺术的奠基人默哀。 在台湾,于右任被称为“民国的第一流人物”之一;而在大陆,人们对他的评价更多集中在“民国四大书法家”中,与其他三位康有为、郑孝胥及谭延闿相比,他的书法更具现代意义。他开创了一代书风,被公认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 “碑帖结合”是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最大特点之一(其他还有“真草隶篆行五体兼善”“诗书画三绝”);同时,他在继承北碑的基础上又加以革新,把隶书与北魏墓志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标准草书。而这一创举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的地位。 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大家,我们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去了解他的个人历史及其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于右任个人简述 1879年腊月11(农历),于右任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东里村一个书香世家。早年曾在陕西高等学堂就读。1902年入上海爱国中学学习,同年参加华兴会。次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04年参加南社。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13年加入国民党。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参政会议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部长等职。1948年底离居重庆。1964年逝于台北。著有《于右任散文集》等。 于右任在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广泛学习,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他本人作为政治家、学者的一面对他创作书法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他的诸多诗词中不难看出他的思想倾向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他对革命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无一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并成为其作品的主要精神内涵所在。二是他对新体草书的研究和探索,这一点则直接影响了其后几十年的书法活动。

二、关于新草书的创立 于右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师除了他在传统上的修养之外,还缘于他对当时社会书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北碑的重新认识。 他认识到,旧体的草书由于书写者的水平不同,出现了许多劣作;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行书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他决定另辟蹊径,以创新来挽救当时的草书危机。但是究竟要创作出一种什么样的字体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呢?这是于右任首先面临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思考,他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还开创了这种书体的先河。他说:“草书必须打破章法和规矩的限制,以求得形式美和韵律美的统一,使它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能达到快速书写的目的。所以我的目的是要在保持草书原有的风格和规律的前提下,将楷隶行等多种书体融为一炉,创造出一种适合大众需求的实用型的新书体来!”于是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作过程。 于右任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排除了小篆和汉隶的影响,因为这两种书体在书写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不易掌握;其次他又排除了章草的影响因为章草虽然简便但已失去了原来的神韵;最后他还排除了今草的影响因为他认为今草过于追求形式美而没有真正的实用性可言……就这样于右任在排除了种种干扰后终于在北魏墓志上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草书形态。

三、于右任书法的艺术特征 从上面可以看出,于右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有清醒的创作动机并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在实践中又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条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构思,从而使得自己的创作一步步走向成熟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1.内容上多表现忧国忧民之情和向往自由民主的思想感情。

2.风格上雄健挺拔,飘逸灵动,刚柔相济,大气磅礴。

3.技法上结字多变,章法富于变化;线条粗细相间,顿挫起伏,极富韵律感;章法上有疏有密,虚实相生,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浑然一体。

4.用笔上以方为主,方圆兼备,笔力遒劲,结体严整严谨,点画精细,结构紧密,字形偏左,气息流畅,极具视觉美感。 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反映了于右任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他不仅是书法界的巨人更是中国的文化脊梁!

优质答主

看了楼上很多答案,我来补充一点关于老先生的“丑书”吧。其实老先生的书风多变,他的字有方笔、圆笔之分,也有草书的《千字文》等等的碑帖作品,但是个人比较喜欢他80岁以后写的字,如《标准草书》和《灵岩山诗》等的作品,这是我认为最接近魏晋风骨的字了。 不过呢,我觉得评价他的字还是不要太以风格为标准为好(比如不要总认为他是“民国四大书法家”“现代著名书法家之一”),还是要看结字的精准程度,看运笔的速度,看他是否有“行行无空行,字字有笔画”的扎实功夫。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哈,在看老先生的《标准草书》时,最好先找一下相关的视频讲座来看,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