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字书法怎么写?
这个“芬”字,在历代书法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曹娥碑》、《乐毅论》等著名的魏晋小楷里都有,还有赵孟頫的楷书、颜真卿的行书也用过。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中的书写特点。
1 曹娥碑(东汉) 这块碑,是东汉末年永和九年所立,距今已经1800多年了——虽然年代很久远了,但保存得还算完好,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而且,这块碑上记载的故事也非常精彩。
相传,东汉时期绍兴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位祭酒,也就是祭神时担任主持的人。每年五月十五日,曹盱会带着舞队到江中祭祀河伯。不幸的是,这一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曹盱在东江中不幸溺水而死。
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她听闻父亲的消息后,昼夜哭泣,十几天后也不肯吃饭,于六月十二日在江边自杀身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父女,就建了曹娥庙来祭祀她们。
当然,这里只是讲了一个大概情况。至于曹娥父亲到底为何溺水而亡,曹娥自己为何又会投江自尽,至今还是一个谜团。不过,由于这个故事比较动人、富有传奇色彩,所以大家愿意相信。于是,关于这件事情,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研究著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块墓碑上的文章。
根据史料记载,这篇文章最早出自蔡邕之手,后来经过王逸修改。从《曹娥碑》的字迹来看,应该是曹魏时期的刻石原石,属于隶书书体;而其正文内容则属于“碑铭”一类,具有记事、歌颂的功能与作用。
对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练习《曹娥碑》有两个好处。一是学习它的结体,二是研究它的章法布局及碑刻的刀法特征。
2 乐毅论(西晋) 这个作品,大家都不陌生吧!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公元345年,王羲之时年三十五岁时,写了这篇《乐毅论》。他的弟子虞和记录下了这次创作的过程——“羲之书罢,谓子敬曰:‘此儿书故当胜吾,但吾传其巧耳。’时年七岁……” 可见,这个小娃娃的书法造诣相当高了。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 王献之自幼聪颖好学、善写文章,尤其喜欢书法。他八岁开始学艺,十一岁就已能作书。
据说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去拜访大书法家庾亮。庾亮见这个小少年如此聪慧,便拿出一卷纸给他,让他照着样子写一写。只见王献之拿起笔来,刷刷刷地很快就写好了这卷《思愁帖》送给庾亮。庾亮看完之后大吃一惊,没想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高的造诣! 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后世对王献之的生平经历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在书法方面的贡献很大。 比如说,他创立了“王献之体”——即后人所说的“今草”,还发展完善了王羲之创立的“王羲之体系”。他还开创了“章草”的新风格。 关于这两项成就,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总之,学习《乐毅论》的好处很多:可以感受王羲之所开创的“二王体系”;同时也可以学习他小楷的用笔特点;还可以欣赏一下他所书写的小楷作品是怎样的“神仙笔法”…… 3 赵孟頫《三门记》 “赵孟俯”这个名字大家都熟吗? 熟悉的话,那应该知道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文豪兼书画家。 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还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词曲和小令。
他还是一位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公元1297年,六十三岁的赵孟頫给徒弟张渊写了一封信:“尔好善不倦,尤喜为文,可勉学《礼佛赞辞》,依式为之,以广流传。” 也就是说,他鼓励自己的学生要多多行善事;同时,他也建议学生可以参照《灵隐寺三门纪》一文来练字。
这就是《灵隐寺三门记》的来历。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孟頫楷书的一些基本特点: 比如,他的字大多都写得很匀称,看起来也很舒服;再比如在笔画方面注意粗细变化以及轻重对比;还要注意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等等。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赵孟頫在行笔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慢”的特点。
4 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 欧体楷书,也是我国楷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作。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撰写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并序》,又名《皇甫诞变文》或者叫《皇甫君变文》,都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力作。该作品原碑立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公里处的阳曲县境内,现在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欧阳询,是唐朝初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太子率更令一职。
据史料记载,公元650年至652年间,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到河南洛阳北邙山寻找高僧的墓志铭。结果找到了一块名为“邕禅师舍利塔铭”的石碑。 当时,这块石碑已经被埋入地下数百甚至上千年之久,所以人们并不知它究竟是谁的作品。直到1974年以后才开始重新被世人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