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何变透?
翡翠的种水,是衡量翡翠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种”指的是翡翠的结构粗细、透明度(透光性)的好坏等特征;而“水”则指翡翠透明度的概念。在以往我们介绍翡翠知识的文章中,也经常谈到“种”和“水”的概念。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种的翡翠呢?一般把翡翠的透明度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1.玻璃地——翡翠的水头极好,晶莹剔透,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2.冰地——似冰块一样的通透,但缺少了翡翠应有的灵性; 3.蛋清地——似鸡蛋清般的通透感,细腻温润; 4.豆浆地——像刚煮沸的豆浆般浑浊,有微微的胶感; 5.藕粉地——似熟透了莲藕般的半透明感,带有淡淡的粉色; 而水则是衡量翡翠透明度的标准,通常用“水头”(或称“水头长短”)来表示其透明度: 1.没水(不透明)——翡翠几乎不透明,光线无法穿透; 2.一水间(半透明)——翡翠只有部分透亮; 3.二分水(微透明) ——翡翠只透射一半的光线,像是被分成了两层; 4.三分水(半透明) ——翡翠能透射三分之一的光线; 5.四分水(透明) —翡翠能透射四分之一以上光线; 6.五分水(非常透明) ——翡翠几乎全透明,能够完全透射光线 一般来说,种老的水好,即翡翠结构致密,透明度较好;反之,如果种嫩,则水分差,透明度也较差,甚至会有一些杂质混入翡翠内部,导致透明度更低。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种老的翡翠水头足,种嫩的翡翠水头短。 但是,市场上一些商家为了销售种干、底子粗的次等玉,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将翡翠种水提高,让消费者误以为他们是上品。 常见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四种: 1.染色 所谓染色,就是将染料涂染到翡翠的表面,以达到美化宝石外观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改善质地较为粗糙的绿色翡翠手镯的外观。由于翡翠表面有一层蜡膜作为保护,这种染色方法可以长时间保持效果,不容易掉色。
不过,因为大部分染料都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佩戴染色过的翡翠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而且,染色处理后的翡翠容易褪色,时间长了还会影响美观及价值。所以,大家在选购翡翠时最好选择无染色处理的优质产品!
2.灌胶 在翡翠加工过程中,经常会有由于切割不当而导致翡翠出现裂纹的现象发生。为了避免裂纹进一步损伤翡翠,商家往往会使用环氧树脂为翡翠进行整体灌注,使得整个翡翠都能受到保护,同时也提升了翡翠的美观度。 所以,我们在购买翡翠的时候,应该仔细观察翡翠的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是否有注入胶水的痕迹。同时要注意看填充物是否是透明的,否则就会影响翡翠原有的自然美。
3.浸油 对于一些种嫩底差的翡翠,也可以对其进行油脂浸泡处理。经过这种方法处理后,原本质地较差的翡翠会变得润泽、通透,看起来就像是高档的玻璃种翡翠一样,极具欺骗性。 与染色翡翠相比,浸油的翡翠更加难辨认,需要格外注意辨别!
4.充胶 有些质地疏松的翡翠经过切割后容易产生裂隙,商家通常会采用有机胶进行填堵、加固处理,让成品具有高水头的视觉效果。 因为胶体呈半透明状,通过打灯观察就可以分辨是否经过充胶处理。 如果翡翠有胶液溢出且分布不均,说明该翡翠已被注胶;而如果仅是在裂缝处看到明显的填充物,则为修补痕迹。 所以,大家可以通过这一技巧判断翡翠是否有被充胶的可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