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妈祖是什么翡翠?
“翡翠”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滇海虞衡志》中,说明至迟到明朝,“翡翠”已被指称云南产的玉石了;《五杂俎·物部二》则记载更详:“今之翡翠,有谓之绿玉者……然其色碧而绿,纹理犹存。”“翠”、“翡”二字本为同一字,《辞源》引《书·禹贡》注说:“翠,谓孔雀属也;翡,赤羽雀也……”可见在古代,人们对翡翠的色彩和纹理已有认识。
到清代,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得更细:“余乡吴氏,有人入山,见深林中有美石,洁润可爱,携归置几上。时无客,惟一僮侍。黄昏后,僮见烛影下石作紫褐之色,光净透明,中具纹彩。细看之,乃是青红两色交织而成,若水波然,不知何石。因以问余。余曰:此玛瑙也。”“或问《西京杂记》‘帝女墓中玉匣’,此‘匣’今为何物?曰:即古玉棺是也。汉世公主、大臣死后用玉棺葬,取坚重之意。其后渐薄,至唐代用木匣瘗埋。此匣非木非石,乃料制就者。盖唐时玉材多,故用之为棺。宋以后,玉材少,始以檀香木制作。”这里把古时对翡翠的认识分三部分写了出来:一是色彩,二是纹理(或称结构),三是组成颜色(或称色调)的矿物成分。
今天的科学分析已证明这些古代人的观察是非常准确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点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翡翠:一是颜色,必须呈翠绿色(以绿为主色调,有黄褐色的晕色分布其中),且浓淡适宜,均匀分布;二是构造,具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有变斑晶交织的结构;三是有色带,分布在变斑晶间。 人们根据玉石中的色带变化规律,利用天然色带区分不同来源的翡翠,这是鉴别真假的关键之处。
由于缅甸东北部与我国云南省相邻,历史上两国人民相互往来密切,所以过去的玉石贸易商大多认为来自缅甸东北部的玉石才是真的“翡翠”;而那些来自缅甸西南部的玉石,却被认为是“水沫子”,价值很低。然而经过科学研究,如今的珠宝界已经改变了过去“翡翠”单一概念的称呼,把那些结构、色泽、块头都符合“翡翠”特点的玉石全部纳入这一名称当中,包括来自缅甸南北两区的玉石,甚至是美国产的绿柱石都被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