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假翡翠?
当然是有的,而且很多。 清朝的玉器工艺水平是相当高的,但翡翠镶嵌工艺却是不高,当时能够熟练操作这门工艺的师傅并不多,而会操作者又往往不愿轻易外传,因此造成了成品料和工艺上的失衡,这种供需关系直接导致了假货的大量产生。 清后期甚至民国初期的很多所谓“翡翠”首饰其实都是由其他材质制成的,或者用低劣工艺冒充的高货。
例如用绿玻璃做成手镯,用红宝石、蓝宝石或其他彩色宝石充当挂饰,用玛瑙雕件代替摆件等。当然也有用的是真翡翠,不过颜色较淡且种水一般,现在看的话价值不高。 但如果把这些造假材料拿在阳光下仔细端详,还是能发现破绽的。比如玻璃制品通体发亮,蓝色和绿色的宝玉石以及染色后的玛瑙都带有明显的人工着色痕迹等等。另外,这些假冒品大多无纹理或纹理稀疏,这一点也能作为判断的依据之一。
还有一类的造假手段比较高级,就是用无色玉料或者白玉料精琢细磨,然后再加以染色,让其表面呈现深浅不一的翠绿色。由于这部分染料是浸染进入玉料的内部,所以用弱酸测试的时候显示为绿色。
当然,把这样的物件放在阳光底下仔细观察,也是能看出破绽的——颜色分布有浓有淡,而且用放大镜观察的话,还能看见绿色的晶体颗粒,这就暴露了伪造的痕迹。 最后要说的是,除了上述两类,还有一类是用人工方法给原料上色,之后再雕刻成形的做法。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质地较好的原料上,因为如果质地太差,颜料很容易脱落。 用这种方法做假的成本较高,所以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也较好,不容易被发现。但是把这样的产品放到强光下,仍可发现端倪——颜色部分与周围色泽过渡自然与否是一个判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