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翡翠玉价值如何?
1,什么是“绿” 评价“绿”的标准有哪些? “绿”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概念,是形容颜色鲜艳度的一个标准词(见标准GB/T 16552-2017)。人们对于“绿”的感知受自身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等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域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群对“绿”的理解也有不同。 但是,所有这些差异都是基于同一个物质基础之上,即翠绿色的色基——铬离子(Cr3+)。
无论“绿”在感官上有多大的差别,我们总能找到对应的元素或矿物来解释其成因。比如,锰离子的存在会使绿色变淡(Mn2+),钛离子的存在会使绿色加深(Ti4+),而钒离子会在中间颜色上起到一定作用(V5+)。
我们可以从颜色中观察到一些元素或矿物的影子。如锰、铁和锌是使红色浅淡的元素,钼是形成橙色的元素之一,而镍是形成淡蓝色的元素。 当我们在谈论“绿”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谈论铬离子在矿物晶体中的特定排布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电子能级的升高或是降低。这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就是我们所讨论的“绿”了。 在评判“绿”时,我们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描述:色调、鲜度和强度。如图所示,任何色彩皆可归结为三种基本色调的混合,即灰调(R=G≈B)、蓝调(R>G>B)和红调(R<G<B),不同的色调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当我们判断一件首饰或者艺术品上的绿色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时,这三个参数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2,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绿色翡翠有何特点? 天然翡翠的形成源于地质作用,它是矿物结晶的过程。也就是说,天然的翡翠本质上是矿物。除了颜色外,天然翡翠的其他性状也都表现出明显的矿物特征。
常见的天然翡翠质地细致,光泽强,透明度高。若仔细观察,可见宝石内部有像棉花状的白色矿物晶粒,或像树枝叶脉状的颜色分布。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宝石内部的裂隙,其中可能含有填充物,如透闪石、阳起石等。
自然条件的风化侵蚀让许多天然翡翠具有了风化的外观特征,如表面有凹坑、沿裂纹处有黄色铁质浸染等。 由于天然翡翠是矿物集合体,因此其组成成分既包括无色或浅色的软玉、硬玉岩,也包括各种颜色(褐、黑、绿、蓝、黄、灰等)的铬、锰、铁、铝氧化物。颜色的多样导致天然翡翠的颜色调式以蓝调和黄调为主,少部分为红调。
除颜色以外,天然翡翠与人工合成翡翠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工表面的粗糙程度。天然翡 翠由于受到风化等外界作用力的影响,表面凹凸不平且较为粗糙;而人造翡翠由于经过专门打磨,表面纹理细腻,看起来非常光滑。 但若是仔细观察,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真正的翡翠都会呈现出均匀的色泽,并且颜色与底色之间的界线分明,没有渐变色。
天然翡翠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内部裂纹很正常,但这些裂纹多是垂直于晶体的方向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下,不同产出的翡翠,性状也会有所区别。这是因为构成翡翠的矿物成分复杂,它们在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各异的矿物,最终组成了千差万别的天然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