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种地怎么区分?
这个得细说来, 先讲概念,行内分种首重“地张”(或称底张、底子),次看“水头”(或称水头长短),再次观其色泽,最后才看做工、料子大小等。所谓“地张”,指的是翡翠的表面那层光泽,这层光泽是从内到外透出来的,假石头不可能会有这层光泽(注1);而“水头”则是指翡翠中含有水状晶体结构,当光线照射到不同的结构上时,就会因为折射而产生不同长度的水影,这就是“水头”,它直接决定光源距离翡翠的距离远近—远一点,水头就短一点,近一点,水头就长一点……所以,行内有句话叫“浓绿肥,浅绿瘦”,指的就是“水头”。不过这里要注意:不是越“浓绿”(颜色越深)就越“肥”(水长),也不是越“浅绿”(颜色越浅)就越“瘦”(水短)。
1.1 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油种 按照“水头”长短划分,分别有: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和油种。其中,玻璃种和冰种的“水头”最长,糯种其次,豆种最短,油种介于两者之间。 (1.2) 种好水好的翡翠,看起来就非常晶莹透明,像玻璃一样。这类翡翠通常质地也非常细腻,颗粒很细很小,肉眼很难观察到结构的存在。 (1.3) 这是一种非常漂亮的翡翠,绿色的深浅分布就像冰晶中的一缕缕丝带,有如冰清玉洁,盈盈似水。由于结构细腻,透明度佳,这种绿色往往很“匀”,很“活”,不呆板,很有灵气。
(1.4) 这是豆种的典型照片,可以看到绿色较淡,而且底色比较灰暗,显得比较浑浊。豆种的颗粒感很强,有时候甚至能观察到晶粒的轮廓,这是因为它是粗粒结构的翡翠。 (1.5) 这一类属于低档次翡翠,质量比较差。虽然也是满绿,但是质地粗厚,结构不明,绿得不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