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透好还是较好?

宋少功宋少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透”,是翡翠行业里一个常见的概念,同时也是行业内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今天来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先给出我的结论——我主张“以透度为购买参考,但不一定非要买‘透’的翡翠”。 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翡翠的透明度越好(即越“透”),其价格也就越高。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例如同样是一支玻璃种满绿手镯,如果是素面无纹,那么它的价值就有可能比同一品种的雕花手镯要高,这就是由于表面“不透”所带来的增值效果了。所以,在选购翡翠时不能仅看“透”,还要观察其他方面的特征。

“透”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其中“透明”和“半透明”两个等级之间又有“透光”和“微透”的区别。而不同种水的翡翠,对光线的通透性表现也不一样。

1.玻璃种、冰种:这类种的翡翠非常透,像玻璃一样透明,可以看见底部的纹理。

2.糯种:比前两类种水稍差,有些带有果冻感或胶质感。

3.豆种: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种水,像豆子一样,颗粒明显,透明度不佳。 除了种以外,影响光线是否能穿透翡翠的还有工艺的因素。比如一件首饰是光面的还是刻面的,是抛光好的还是没抛光的,这些都会让光线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在购买翡翠时,不要只看“透”,多看看其他方面的特征。 对于行内有“十清十浓,十浓九透”的说法,意思是如果原料很清爽,那么做出的成品也很透。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举例来说,同样是冰种,有的人做出来的成品很清爽,有的人做出来的成就会出现偏灰、偏青色调,从而变得不清爽也不透。这是由于底色不同所导致的,而底色的成因又往往与杂质有关。所以,不是越“透”就代表质量越好。

当然啦,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肯定是以购买者的身份来讨论问题。所以在日常购买翡翠时,可以参考我这个“以透度为购买参考,但不一定要买‘透’的翡翠”的原则。不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高端的消费群体来说,他们往往会追求极致,所以要向他们推荐“不透”的翡翠并不容易。 好啦~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卿香馨卿香馨优质答主

在翡翠中,种份(透明度)除了“玻璃种”、“冰种”等被人熟知的名称之外,“细透”和“细 水 ” 的 总 合 , 也 是 非 常 优 秀 , 价 值 甚 高 , 有 时 可 以 说 是 “ 偶 得 而 珍 ” 。 其 略 逊 一 等者还有“微透”、“微水”。在具体称谓上,各地也有不同。在广东、香港一带多称“细透”、“微透”。而在云南、北京一些地方则统称为“水”。一般称“细水”、“微水”,多为色、底、工都非常好的翡翠,其价值也相当高。

“细透”、“微透”的翡翠,在透明度上不如玻璃种、冰种好的透明,但又比芙蓉种、紫罗兰、刚青等等稍微透明。用冰激凌做比方的话,就像8分化的冰激凌,“细水”略次,像6分化的冰激凌。在光线照射下,这类翡翠的内部结构也不外露,具有冰种、玻璃种的致密感和莹润感,也是高级翡翠。只是和玻璃种、冰种相比,其透明度略微不足。不过,由于“细透”的翡翠多色、底、工兼美,也备受追求品质消费者的好评。市场上此类“细透”的高档翡翠非常少,偶尔见之,多被识家或行家抱走。

“微透”的翡翠的透明度低于“细透”。如果还是以冰激凌做比方的话,“微透”翡翠就像5分红5分奶的冰激凌。在透明度的表现上,在侧光或底光和后光照射下可看见其微弱的通透感,只是不如“细透”莹润,在光线照射下,内中的颗粒结构也不外露。具体观察时,应避免强光直射,以免影响判断;而“细透”的翡翠,在任何光照条件下,莹润的透明度都表现很好。

另外,在实际选购中,对于同为“微透”的翡翠,如果颜色和底子好于另一件翡翠,应该放弃质量稍次的那件。“细透”的翡翠,颜色和底子大多非常好,有很高的保值性,投资购买这些翡翠,可长期保存。而“微透”的翡翠,也可作为收藏,但不推荐作为投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