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最多是翡翠吗?
首先说,玉是一种非常笼统的称谓,可以指玉石,也可以特指软玉(即传统意义上的和田玉)。而大家所熟知的“翡翠”,在专业中一般是指软玉中的碧玉和白玉,以及硬玉中的翠色、红色、灰色等品种。 从广义上讲,玉其实就包括了所有美丽的石头。
在古代,人们将玉石作为宝石来崇拜,《礼记·玉藻》中有“圭璧以祀日月星辰”记载;将玉作为饰品佩带于身上,《周礼·考工记·玉人》中有“玉作璋,中象五岳,以昭天地之分,以饰朝典也”记载。 而到了现代,随着考古学和地质学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玉石的认识逐渐深入。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玉石,分为硬玉和软玉两大类。 其中,硬玉的代表就是翡翠,主要矿物成分为钠铝硅酸盐,化学式NaAl(SiO4)2。硬度6.5~7,密度3.30~3.36g/cm3,具有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折光率1.66,透射比大于95%,属于全透光的宝玉石材料。
由于翡翠的原石在地质作用的过程中,其内部常常存在肉眼能看到的颗粒特征(如结构、颜色、瑕疵等),因此其工艺价值相对较低。但在时尚界却深受青睐,常被制作成首饰及艺术品展示其独特魅力。 至于软玉,根据颜色可以分为白玉(含白玉籽料)、青玉、碧玉、黄玉和糖玉等。
其中,最名贵的是和田白玉,主要矿物成分是阳起石化透闪石,呈半透明至不透明,具有油脂光泽,硬度6~6.5,密度2.95—3.17克每立方厘米。
翡翠是我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玉文化在特殊地理环境里的一个升华,在近代玉文化历史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作为外来石种,在我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从局部到广泛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生疏到熟悉、从局部了解到全面认识的积累过程。玉文化的发展是玉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翡翠文化也不例外。翡翠与人的交互作用起始于宝石商人,继而是皇室和上流社会,而后逐渐推广大众社会。这种交互作用最终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翡翠的历史并不悠久,它是在近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的。虽然明清时期有零星文字记载,但真正的流行却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其历史也就百余年时间。这种流行,一方面是翡翠优越于软玉质地及其色彩的逼真艳丽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以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等级社会的解体为现实基础的。近代,随着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象征皇权和等级的玉制度不复存在,“王公贵人,始亦殉俗为玩”(清·陈性《本草从新》),“达官显宦,骚人墨客,好此成癖,几同茗烟”(民·鲍少游《玉纪·翡翠》),佩玉不再为帝王所独尊,使玉器得以在民间流行。
玉,自古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951年出版的《辞海·玉》一目中就指出,玉,从狭义讲特指“和氏璧”一类的“钟山之玉”,即人们平日所说的玉,是石之美者,有润泽、光洁、晶莹、坚硬的特性。广义来说,则与“石”通,岩石、石器以及钟鼎之属的青铜器都可称作玉。此外还有以水晶、翡翠、玛瑙、珊瑚、琥珀、碧玺合称“美玉”之说。